返回
顶部
无锡空港经开区:“阅读+”打造可听、可感阅读新体验

百年古建,静立时光;丝竹声声,穿越古今。近日,无锡空港经开区“弦音传家 雅集昭嗣”民乐主题阅读推广活动在明代古建昭嗣堂内举办。飞檐斗拱下,近百名民乐爱好者齐聚一起,聆听民乐与古建的交响共鸣,一场“可听可感的文化阅读”之旅就此开启。

一首《无锡景》开篇,二胡、古筝、竹笛、琵琶四重奏的音符在厅堂的斗拱间萦绕。主讲人以“建筑即乐器”的独特视角,带领观众探寻江南丝竹与古建之间的内在联系,解读民族乐器与古建美学的时空对话。古筝《渔舟唱晚》的泛音在青砖黛瓦间层层晕染,竹笛《荷塘月色》的清越穿透雕花槛窗,琵琶轮指勾勒的《茉莉花》暗香浮动。观众毛女士感慨:“以往在书里读‘大珠小珠落玉盘’总觉得抽象,今天在古建筑里听琵琶轮指,终于懂得何为珠玉之声。”

在空港(硕放),类似这样的阅读新体验、新场景还有很多。通过不同活动场景的搭建,将阅读要素、现场体验立体化呈现,让阅读形式“活”起来,让书籍里的文字“可视化”,故事“立体化”,打造“沉浸式的公共文化空间”。

近期刚刚开幕的“似兰斯馨 如松之盛”——黄良起碑刻艺术展,通过展示碑刻和拓片作品,让读者现场体验“刀笔相生”的金石美学,触摸千年文脉的跳动,又能在互动区体验碑拓制作,打造“可触可摹的文化传承”阵地,这种“阅读+传统文化”活动开启了文化深度体验的别样探索。还通过打造“阅读+科普”式体验吸引更多人走进文化空间,爱上阅读;“阅读+光影”体验将阅读与皮影等非遗艺术元素相结合,创造性地将阅读推广和文化传承有机融合起来。

在南星小学的剧场里,《西游记》经典片段正以光影重获新生。孙悟空的金箍棒划破幕布,猪八戒的憨笑逗乐全场,孩子们的目光被光影与唱腔紧紧抓住。老师手中的皮影不仅是道具,更是一本“立体故事书”,色彩、动作、音乐交织成传统文化的密码。当孩子们亲手拨动竹签,让皮影在幕布上起舞时,非遗传承已从单向输入转变为双向对话。从“看戏”到“动手”,让传统文化真正成为可拆解、可体验的“活态典籍”。

阅读的边界在丽景实验学校的科普课堂上继续延伸。江苏省血防所梁成教授将蚊子的世界变成了一本“惊险小说”。从显微镜下的幼虫到传播疾病的成虫,孩子们通过视频与问答解锁了蚊子的生存法则。“原来蚊子吸血是为了繁殖!”“疟疾的传播链像多米诺骨牌!”惊叹声中,科学的严谨与趣味跃然眼前。自然万物皆是书页,阅读不仅是文字的咀嚼,更是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

从声学建筑到光影剧场,从非遗传承到科学叙事……近年来,无锡空港经开区正构建全域沉浸的阅读生态,不断丰富阅读内容,持续拓展阅读场域,为不同人群提供心灵的栖息之所,持续满足群众高品质文化需求。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陈敏 通讯员 邹玥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