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首页 > 头条 > 正文
这盛世已如你所愿丨“断肠英雄”故事有新篇:半筐红薯与六张红军纸币



微信图片_20220525112037.jpg


编者按:如果不是偶然的发现,或许这个故事永远不会为人所知晓,而那一小队红军战士,也会如千千万万革命先烈一样,默默埋藏于历史的烟尘之中。然而,正是千千万万默默无闻的他们,哪怕是在最艰难的时刻,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以自己的行动,演绎着军民鱼水情,播撒着革命的火种,践行着“人民利益高于天”的信念,“断肠英雄”陈树湘是如此,下面这个“六张纸币半筐红薯”故事中的无名战士也是如此。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张兴诚 王杨 张必闻  邓尧 成文杰 周世琦 永州报道

88年前的1934年的3月,29岁的陈树湘被任命为红三十四师师长。从一名参加武装起义的战士,成长为掩护保卫全军的铁血后卫师师长,他仅用了7年时间。

8个月后,长征中最惨烈的湘江战役打响,陈树湘带领红三十四师肩负起“阻止尾追之敌”的重大任务,掩护党中央和红军主力成功渡江后,因敌重兵阻隔失去过江机会,率余部转战湘南到了道县,并留下来“六张纸币半筐红薯”的感人故事。


图片


▲ 当年红军留下的六张纸币。

很多年过去了,这6张见证了红军严明纪律作风和爱民情怀的纸币,如今正静静地躺在陈树湘烈士纪念馆,向每一位参观者讲述着那个不凡年代的过往,激励着何家后人和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断肠牺牲的师长和他的部队

时钟,拨回到88年前。

那一年的11月下旬,湘江战役打响。陈树湘率领全师与十几倍于己的敌人,激战四天五夜,付出重大牺牲,全师由6000余人锐减至不足1000人。

这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红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完成掩护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后,因电台被炸失去了跟党中央的联系,还因信息不畅陷入敌人的重围。此时的湘江早已被敌完全封锁无法过江,面对严峻形势,陈树湘执行之前的备选方案退回湘南地区、坚持游击战争的命令,率部突围。在激烈战斗中,陈树湘腹部中弹,身受重伤。他用绑腿带压住伤口,躺在担架上继续指挥战斗,终于突出重围。

部队到达道县四马桥时,遇到国民党地方保安团的截击。危急时刻,陈树湘命令师参谋长王光道率大部队突围,自己和两名警卫员、一名枪械师留下掩护。经过激战,大部突出重围,陈树湘则因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陈树湘丝毫不为所动,坚决不向敌人投降,敌人无奈,只好押解陈树湘,向上级邀功请赏。1934年12月18日,押送队伍在行至道县蚣坝石马神村麒麟庙前中途休息时,陈树湘趁敌不备,忍着剧痛,从伤口处掏出肠子,用力绞断,壮烈牺牲,时年29岁。

也正是在陈树湘被俘的时候,一队10余名突围出来的红三十四师战士,准备由道县四马桥经州子山村往社头(今四马桥镇社头村)方向转移,在天寒地冻中来到了州子山村。

六张纸币与半筐红薯

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啊?

战士们个个衣衫褴褛、伤痕累累,饥寒交迫中的他们早已疲惫不堪。而对他们穷追不舍的保安团早已严令各村禁止收容、帮助红军,否则便按通共杀头。

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头戴八角帽、上佩红五星的他们,来到了州子山村村民何庆昌的家,希望从他家买点吃的,好恢复些体力继续前行。

何庆昌和妻子杨开娥知道红军是穷人的军队,善良的他们不忍心看着伤痕累累、疲惫不堪的红军战士忍饥挨饿,便顶着被发现杀头的危险,偷偷地将家中仅有的大半筐红薯拿了出来。

当红军战士询问这些红薯需要多少钱时,夫妇俩说:“你们是为穷苦百姓打天下的,吃几个红薯不要钱。”但是战士们执意坚决要给,二人拗不过只好收下那六张纸币。因为担心被敌人发现,他们把纸币塞在了墙缝里。


图片


▲ 发现六张纸币的旧砖房遗址。

80多年后,年迈的何俊全对自己5岁时见到的那支队伍仍然记忆深刻。他仍然记得,红军烧了几捆稻草来烤那半筐红薯,因为过于饥饿,有些红薯甚至没烤熟就被连皮带芯吃掉了。

当天晚上,红军战士们被安置在何庆昌家的地窖里休息。第二天,为了不连累何庆昌一家,他们天刚蒙蒙亮就匆匆离开上路了。没有人知道那一队红军去了哪里。到底是追上了大部队历尽艰辛走完长征路,还是落入敌人的包围而壮烈牺牲,已经难以得知。

后人透过那六张纸币和何家人的讲述能够知道的是,虽然只有十几个人,虽然已经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虽然已经饥饿疲惫到了极点,虽然身陷重围生存的希望渺茫,但是他们仍然保持了高度的纪律性,仍然做到了对群众秋毫无犯、不白吃群众一粥一薯。

潇水苍苍,白露为霜,一队老兵就这样消失在战场,深埋于历史的烟尘中。

红军精神生根发芽

不过,他们并未真的消失。

虽然只是短暂的停留,他们却将精神长留在了这户人家,长留在了这片土地上。毛泽东同志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红军走后的州子山村,验证了这句话的正确,见证了红军精神的力量。

红军的影响早已在这个家庭生根发芽。

新中国成立后,杨开娥成为第一批妇女干部,1952年还当选为湖南省妇女模范军属代表。

“不白吃老百姓一个红薯,这样的军队,靠得住!”红军军纪严明爱民的革命作风,一直影响着杨开娥及其家人。1951年,杨开娥响应党的号召,将儿子何俊全送到部队,奔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和朝鲜的和平建设,直到1957年复员退伍。


图片


▲ 何俊全和他获得的先进工作者称号证书。

参军入伍的第二年,何俊全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部队多次立功受奖,还当了副排长。复员后的何俊全投身家乡建设,先后担任公社企业厂长、公社武装部长、大队支书、公社林场场长等多个领导职务,直到1982年解甲归田,为基层建设奉献了大半辈子的青春。

数十年如一日,何俊全像一块砖头,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在当地人的印象中,他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人。


图片


▲ 何俊全在陈树湘烈士塑像前宣誓。

如今的何俊全老人已经94岁高龄,有着70年党龄的他从未忘记交纳党费,也仍然坚持参加村里的党员大会。有人感到不解,“别人没当过那么多岗位的领导,还整天问组织要这要那。他每月只拿着一千多元抗美援朝老兵补助,也没见他提什么要求。”而他却说,相比于那些在朝鲜战场上牺牲和已经去世的战友,自己幸运多了,也幸福多了,党和国家还一直记得他们这些老兵,还能享受到补助,已经很满足了。


图片


▲ 杨开娥和她1952年当选为湖南省妇女模范军属代表的证书。

“陈树湘真是一位红军好师长呀,带的队伍英勇善战、爱护百姓,可惜就牺牲了。”每每谈起红军纸币的故事,何俊全老人就会激动得滔滔不绝,仿佛有讲不完的话。陈树湘烈士纪念馆建成后,他甚至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特意赶去瞻仰祭拜陈师长。

2007年和2009年,何俊全想把两个孙子送去当兵,因故未能成行,这成了何俊全老人的遗憾。

2021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何俊全的孙子何昌利在浙江宁波创办的工厂受到很大冲击,甚至一度停产。尽管如此,当得知家乡疫情防控需要口罩时,他当即决定向当地和家乡小学捐赠了一批口罩,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扬。现在,何昌利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已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何俊全的另一个孙子何昌峰受爷爷的影响,从小立志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遗憾的是高考时填报军校意外落选了。不服输的他,大学期间学习努力、表现优秀,多次被评为校优秀共青团员、先进分子、学习标兵,并在学校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图片


▲ 何俊全参拜陈树湘烈士墓。

如今,即将大学毕业的何昌峰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努力学习,积极准备国家公务员考试,一方面加强身体锻炼,增强自身体质,希望毕业后报名参军,报效祖国。他说,无论是报考公务员还是参军,都是为了建设强大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永不忘却的纪念

“这是纪念馆在道县四马桥镇陈杨村何俊全家征集到的珍贵文物,这六张纸币虽然破旧,但是背后的历史故事却感人肺腑。”

陈树湘烈士纪念馆副馆长陈志军所说的六张纸币,共有“壹圆”“五角”两种面值,其中“伍角”的一张,“壹圆”的五张,上面印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的字样,经过专家鉴定,确认是真的。如今,这些纸币成了纪念馆内的重要历史文物。

文物的发现过程十分偶然。

1985年8月,州子山村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水灾,整个村子被洪水浸泡,村民不得不整体搬迁。灾后的第二年,村民何发明在拆迁旧砖房时,在自家的旧砖墙缝中,发现了几张破旧不堪的旧钞票。

当时24岁的何发明将旧钞票交给已过耄耋之年,但是头脑清醒的奶奶杨开娥辨识回忆。杨开娥告诉家人,这是当年红军长征时路过他们家,买红薯留下的纸币,从此揭开了这六张纸币故事的谜底。

今天,这六张纸币在陈树湘烈士纪念馆安了家,向前来参观的人们述说着那段用硝烟与热血书写的历史过往。

关于湘江血战,在《总政治部关于准备长途行军与战斗的政治指令》(1934年10月9日电报)中,曾如此强调:“突破敌人封锁线的长途行军与战斗情况中,政治委员和政治部必须保证由政治上最强的部队担任侦察警戒与后卫的任务”。显然,红三十四师能够担此重任,既来自中革军委的高度信任,也源自红军总政治部的充分信赖。

“如果陈树湘及其率领的红三十四师执行命令时行动稍微迟缓一点,阻击敌人时胆子稍微怯懦一点,信念哪怕有一丝一毫的动摇,也许,湘江血战,中央红军就过不了湘江。”道县社科联副主席、县委党校高级讲师何东升感慨道,没有对“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始终坚守,没有为祖国为人民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后卫艰难而光荣的使命是断然完成不了的。

2009年9月10日,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陈树湘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1934年12月,陈树湘牺牲于道县蚣坝镇石马神村,遗体曾被安葬于潇水河畔的飞霞山上。2014年,道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同部分红军将帅后代对墓地进行了重新整修。

2019年4月,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意愿,将陈树湘烈士墓由原址迁入道县烈士纪念园。


图片


▲ 大家纷纷走访慰问老兵何俊全,聆听红色故事。

红三十四师烈士墓就在陈树湘墓的附近,那里埋藏着曾与他们的师长共同浴血奋战的英雄们的忠骨。而英雄们用热血浇灌的这片红色热土,早已摆脱了贫困,处处盛开着“幸福之花”。


微信图片_20220524214431.png


▲ 道县烈士纪念园里的革命烈士纪念碑。

“英雄姓名无人知晓,烈士功勋与世长存”。

这幅刻在陈树湘烈士墓前石柱上的对联,出自刘伯承元帅之子刘太阳(刘蒙)之手。

这副对联,是写给陈树湘烈士的,也是写给红三十四师烈士的。

烈士墓前,不断前来的人们,以各种方式缅怀革命前辈,学习先烈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向陈树湘和他带领的红三十四师将士诉说着“这盛世已如你所愿!”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