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假期,坐落于扬州三湾景区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下称“中运博”)内人流如潮。节日期间,“中运博”延长开放时间至21:00,累计接待观众近20万人次,先后举办非遗展演、社会教育等文化活动300余场。
这座运河畔的“人气博物馆”,是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它不但成为古城扬州文旅IP的“顶流”,也发展为在国内享有较高知名度的江苏头部博物馆。
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做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寄予厚望,2020年亲临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考察,2023年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要求江苏“积极参与建设长江和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为江苏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提供根本遵循,指明前进方向。
作为中国大运河申遗牵头省份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唯一重点建设区,江苏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把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中运博”建成开放之年。
由著名建筑学家张锦秋院士亲自设计的“中运博”如同一艘扬帆的巨舟,静静“停泊”在扬州三湾古运河畔。作为国内首座集文物保护、科研展陈、社会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运河主题博物馆,总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的“中运博”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地展示了大运河的千年底蕴、时代价值、当代形象。
“中运博”是一座“零藏品”起步的博物馆,开馆以来,始终致力于大运河专题文物的征集和收藏,目前已拥有青铜、玉石、陶瓷、金银器皿、竹木牙角、漆器等各类文物1.6万余件,从不同角度呈现大运河的厚重历史和多元魅力。
从珍贵文物到遗址遗迹,大运河岸边,每一项发现都如同耀眼明珠。“博物馆里的运河”,串联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辉煌的历史篇章,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文物是讲述历史故事最生动有效的载体。“中运博”在“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运河上的舟楫”“大运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常设展览、专题展览的基础上,不断策划推出高水平的临时展览,全方位、全视角、差异化地阐释大运河文化的丰富内涵。目前正在举办的“梦粱临安——南宋杭州城”是“运河城市”系列特展的第四季,该系列展览聚焦运河沿线文化名城,让游客在“运河之都”扬州领略不同运河城市的历史与风情。
截至目前,“中运博”接待观众人数已近1500万人次。2024年5月,不到“三岁”的“中运博”成功晋级国家一级博物馆,吸引诸多爱好者“为了一个馆,奔赴一座城”。
戴上VR头显,跟着避水小神兽“安澜”,踏上刺激的沉浸式运河穿越之旅。“中运博”打造了国内首个博物馆原创游戏化VR大空间项目——“运河奇境”VR大空间沉浸式体验探索展,其入口处总是排着长队。有创意有活力,是“中运博”团队的突出特点。这群年轻的博物馆人依托融媒体技术,打造多个沉浸式体验空间,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大运河畔的美好生活。
在“中运博”,除了看展,观众还能购买特色文创,参加社教活动,观看非遗展演,聆听专家讲座……这座年轻的博物馆正不断用创新理念加强优质文化资源供给,为观众提供更好的博物馆体验。
近年来,“中运博”先后获得“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称号,荣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2023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卓越之星奖”“2024年度全球文化遗产利用最佳案例”等国际荣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牢记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既要让物质的运河更好发挥功能,也要让文化的运河流进人们的心田。
“十四五”以来,在大运河江苏段,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代表的运河博物馆群正悄然形成,苏州大运河遗产展示馆、淮安大运河板闸遗址公园、常州大运河记忆馆、苏北运河邵伯船闸闸史馆……林立的运河主题博物馆已成为传承运河记忆、展现运河新貌的生动载体。
记者手记
保护好 传承好 利用好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如何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把大运河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江苏以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生动作答这一时代课题。
“十四五”以来,江苏把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工程,坚持文化引领、保护优先、活态传承,让大运河文化绽放新的光芒。
江苏在全国率先构建“一套工作规划、一个地方性法规、一个管控办法、一只基金、一只专项债、一个国际组织、一个国家级论坛、一个重点高端智库”为主要内容的工作体系,高站位、全省域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大运河江苏段是优秀文化资源高度富集区域,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历史遗存,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江苏强调保护第一,推动沿线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城古镇古街区古村落整体保护持续提升。同时,以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大运河文化发展论坛、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等品牌活动为窗口,持续擦亮运河文化品牌。
进一步推动融合发展。近年来,苏州“运河十景”、扬州“运河十二景”等一批建设和保护工作的代表性项目扎实推进,推动大运河文化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让千年运河不仅活在历史长河中,更跃动在当代社会发展的脉搏中。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顾星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