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采风活动在江苏启动。今年恰逢河海大学建校110周年,当采访采风团踏入河海大学时,那些浸润在水文化中的奋斗故事、那些镌刻在江河湖海的青春足迹,勾勒出代代河海人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水脉的炽热初心,在祖国大地上深深烙下青春印记。
青春信仰,在治水报国的精神传承中铸就。从张謇“治水救国”的宏愿,到严恺院士毕生致力于长江口治理,先辈们以赤子之心树立起不朽的精神坐标。“天下有溺犹己溺”的深沉情怀,已化为“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校训精神,流淌在每位河海学子的血脉中。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江大河里,让青春绽放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河海人最动人的传承激励着“90后”教授朱非林坚守治水之志,为国家防汛指挥中枢装上“最强大脑”;指引着毕业生韦有波扎根施工一线二十余年,在重大工程建设中攻克23项国家专利。
青春智慧,在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上闪耀。河海人始终立于水利科技潮头,以创新破解水问题。王超院士领衔的水生态治理团队构建长江流域监测网络,布设200多个点位守护河湖健康;节水灌溉团队历经三代人四十余年接力,推动技术在全国超十分之一水稻种植区应用,实现全生育期节水40%以上、亩均增产14%以上;在南水北调工程中,科研团队攻克泵站关键技术,让江水借助科技“泵”动力顺畅流向相当于13层楼高的落差。从良渚水利系统奥秘的破解,到三峡洪水调度系统的上线,河海智慧正转化为推动行业进步的强大动能。
青春担当,在祖国大地的迫切需要中彰显。河海学子将课堂所学与一线所需紧密结合,足迹印刻在江河湖畔。他们的身影活跃在陕西石泉中学的讲台上,用知识传递点亮学子梦想,促成“学生变学弟”的暖心接力;汗水挥洒在鄱阳湖湿地修复一线,通过植被恢复和水文调控,使候鸟种群数量增加15%;智慧应用于“河湖长制”实践,参与编制“一河一策”方案300余项,培训河长2万余人次。在防汛抗旱前线、库区移民安置点、盐碱地改良田野,河海青年用脚步丈量水情,用技术赋能管理,让越来越多的河湖成为群众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江河奔涌,见证百十载初心不改;青春激荡,续写新时代治水华章。河海奔腾处,皆是青春奋斗的坐标;当每一滴“河海”之水汇入民族复兴的洪流,必将在祖国大地上绘就“治水兴邦”壮美画卷。(吴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