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细致讲解中,重返觉醒年代;在百年前的大教室里,听专家学者围绕“大历史视野中的北大红楼”等主题倾情开讲。新学期的钟声敲响,一群青年学子来到北大红楼上“开学第一课”。截至9月14日,已有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的870余名新生分批次走进北大红楼,在红色浸润中开启新学期。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更是青年一代砥砺前行、奋发有为的力量源泉。高校校史馆的史料,记录烽火岁月;博物馆的藏品,见证科学探索;图书馆的典籍,涵养人文情怀;历史建筑的设施,镌刻办学初心。红色资源既囊括了党在百余年奋斗实践中的人物、事件、物品等物质载体,也包括在实践中产生的思想品质、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精神载体,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思政教育的具体文本,延展了“大思政课”的教学体系、教学方式。
将思政课堂从校园延伸到历史现场,让红色遗址、革命文物、纪念设施、英雄事迹成为最生动、最深刻的教材,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实践。当青年学子置身于先辈们曾经奋斗、呐喊、求索的物理空间,课本中的抽象知识变得具象化、生动化,让学生们能够将书本上的抽象历史与生活中的具象历史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堂‘开学第一课’带给我精神的淬炼,让信念的火种长存于心。”北京大学法学院2025级本科生黎子墨说的这番感受,道出了这种教育模式的独特效果。它并非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在历史的回望与现实的思考中,锤炼青年的思想纯度、信仰硬度和担当力度。不仅是当下的感动,更是要播下持久燃烧的价值火种,照亮青年未来的成长之路。
巍巍学府,弦歌不辍。105年前,29岁的陈望道怀着对真理的向往,翻译了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这部著作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信仰故事的思想起点。如今,复旦大学“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用青春的声音,让这段红色记忆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不久前,约翰·拉贝之孙托马斯·拉贝来到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见面。这座旧式西洋小楼,曾是约翰·拉贝的居所。身处和平年代的青年能做些什么?来自南京大学不同专业的青年学生组成一支跨学科队伍,开启“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国际云科考项目。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一张粉色旧车票静静展陈。票面上“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字句,醒目而炽烈。西安交大用300多场讲解让学子明白,那张车票的终点是“国之所需、我之所向”,爱国主义正是西迁精神的核心。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需要的正是这种可感可知的传承方式。在各高校积极探索“大思政课”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好所在地及周边的红色资源,将其有机融入育人全过程,变旧址遗址为“课堂”,变革命历史为“教材”,变先辈楷模为“教师”,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且意义深远的路径。它让宏大的“大历史”叙事,通过具体的“小课堂”场景和体验,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高校“开学第一课”选择在红色地标开启,寓意深远。它象征着新的人生阶段,首先要校准精神的航向,筑牢理想的根基。这不仅是新学期的“第一课”,更应是人生旅途中永不结业的“必修课”。期待更多高校能创新形式、深化内涵,带领青年学子在历史的深处汲取无穷智慧与力量,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新时代的追梦征程,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青春华章。(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