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2025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开幕。大会上,长城战略咨询重磅发布2025科创未来之星企业,揭示中国科创未来之星企业发展的新现象与新趋势。
2025年共有80家科创未来之星企业。北京和江苏各拥有21家,并列全国第一。其中,苏州拥有11家,位列全国城市第二;南京拥有7家排名第三;此外,无锡、常州两市同样上榜。这份沉甸甸的榜单,勾勒了人们对区域创新实力的认知图景,更揭开了江苏培育科技新生力量的深厚底蕴,也是对江苏多年深耕创新沃土的最好回馈。
江苏科创企业的崛起,得益于深厚的产业积淀与完整的产业链优势。作为制造业大省,江苏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再到产业落地”的全链条布局。譬如,苏州工业园区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已集聚超1200家创新企业;无锡的集成电路产业,为半导体设备、材料等细分领域的科创企业提供了应用场景与配套支持江苏“产业大树”与“创新小苗”共生的生态,让科创企业能够快速实现技术迭代与市场验证。
与成熟的科技巨头相比,年轻企业就像初升的朝阳,带着创业早期的蓬勃活力,冲破传统技术的藩篱。在AI与机器人的世界里重塑人机交互的新方式,在创新医疗器械的赛道上打破国外技术的垄断,在商业卫星、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踏出从无到有的第一步这些企业如同产业升级的“探路者”,它们的脚步所向,往往藏着未来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而江苏能在其中占据近四分之一的份额,足以证明它在创新之路上,已从“跟跑者”成长为“并跑者”,在部分领域更成了“领跑者”。
入选榜单只是创新之路的“起点”。这些“未来之星”要真正长成支撑经济发展的“参天大树”,还需跨越重重考验。譬如,在技术上,还需要持续投入研发,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和被技术卡脖子的困境;在市场上,要把前沿技术变成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实现盈利的良性循环;在资金上,要破解创业后期的资金难题,避免因“断粮”让创新半途而废。这既需要企业自身怀揣“长期创新”的耐心,也需要政府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搭建更便捷的融资平台,筑牢知识产权保护的“屏障”,营造更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让创新的活力像泉水般持续涌动。
“科创未来之星”亦是创新创业的星火。可以说,江苏已成功点燃了这簇星火。我们既要守护好“未来之星”,也要推动创新资源向全域扩散,让这簇星火成“燎原之势”,一定能在国内创新赛道上始终保持领先,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为中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江苏力量”。(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