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江苏苏州:“老粮仓”闯出新“食”代

新学年即将开始,苏州市“阳光食堂”粮油配送招标结果出炉。继去年首次将吴中粮油送入姑苏区校园、成为首个实现跨区服务的吴中区属国企后,吴中农发集团下属吴中粮食公司今年再度实现“版图扩张”,成功将吴江、相城和部分高校也纳入服务范围。这意味着,在新学年,苏州将有超过560所学校、70多万名师生的餐桌,由这家“老牌”国企守护。

这背后是一场由改革促成的转型。三年前,随着全市粮食储备体制改革的深化,这家昔日手握“铁饭碗”的区属粮食国企,转型开展市场化粮油配送业务。

从“守粮仓”到“闯市场”,吴中粮食公司不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2024-2025学年的学校粮油配送业务收入约900万元,2025-2026学年预计超2000万元,更以“从田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模式,为苏州的校园食品安全树立了国企标杆。

盘活“老家底”,瞄准发展新赛道

时间回到2022年,苏州市实施“两分离、四分开”的储备粮管理体制改革。吴中粮食公司原有的政策性粮食储备业务被整体划归市级统一管理,公司整建制并入吴中区唯一的涉农国企平台——吴中农发集团。

核心业务剥离后,吴中粮食公司面临经营困境。因此,为该公司寻找并确立一个新的、能够自我造血的市场化经营方向,成为吴中农发集团需要解决的首要课题。

“我们认为改革不仅要利用公司现有资产和优势参与市场竞争,还要与集团作为区属唯一涉农国企的定位相契合,彰显国企担当。”吴中农发集团董事长仉勇说,经过对多个潜在市场的分析与评估,集团最终将业务方向锁定在校园粮油集中配送领域。

参与校园粮油集中配送,是用“国企质量”保证食品安全的自信。校园食品供应对产品质量、食品安全、供应稳定性及可追溯性提出了高于普通市场的标准,吴中粮食公司作为一家有数十年历史的国有粮企,其优势恰好与这些要求相匹配。

据悉,该公司拥有3.5万吨仓容的专业粮食储备库,配备由智能通风、环流控温、电子测温等系统组成的控制平台,保障了物料的妥善保管。此外,公司长期从事政策性储粮工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仓储管理和质量检验流程,形成一条从“田头”直达“餐桌”的、可控的供应链闭环。

“校园粮油配送要求极高的安全投入和供应链建设,而利润却不高,这恰恰是国企最应该体现担当的地方。”仉勇说,由国企来承担这份投入大、回报慢,但社会效益显著的责任,正是筑牢“新时代鱼米之乡”根基的关键一环。“将吴中自产的优质米油送入校园,不仅是在推广本地的农产品与农耕文化,更是在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和文化认同进行长期投资,其价值远非单纯的销售收入可以衡量。”

改革“组合拳”,赢得市场通行证

战略方向的确立为转型提供了“路线图”,但从图纸走向现实,意味着要直面市场竞争的实际考验。为此,吴中农发集团指导粮食公司采取了一系列内部改革举措。

破局点在于组织阵型重塑。吴中农发集团对粮食公司贸易部门进行人员调整,除保留2人负责自有种植基地的日常管理外,其余16名员工被全部整合到市场一线。“他们都必须变成‘多面手’,不仅要负责投标、合同签订,更要对仓储、品控、物流等所有环节都了解,还要维护好客户关系。”吴中粮食公司负责人张悦说。

人员调整后,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同步进行。为驱动这支新组建的团队,吴中农发集团同步推行激励机制改革,用与营收、利润等关键指标直接挂钩的“工资包”制度,取代传统的薪酬体系,将市场压力转化为激励员工的动力。

与此同时,吴中农发集团整合旗下各板块和过去分散的环节,搭建起覆盖种植、收购、仓储、加工、配送的全产业链体系。“将公司的竞争优势从单一的产品供应,提升到全流程的品质管控和成本控制层面。”张悦说。

一系列改革很快便在市场中得到了检验。在全面开展学校粮油配送业务之前,这支新团队就开始主动接触社区、企业及各类单位食堂,以争取小额订单作为市场切入点。正是通过这一阶段的“实战演练”,公司在2023年便实现收入增长,初步证明了改革的成效。

而真正的考验,来自高标准的公开招标。在今年相城区的学校粮油配送现场评审中,相城区教育局、市场监督、校方、家长代表等评委带上卷尺,实地测量办公区、仓储区,逐一核对车辆车牌。在这场“极限路演”中,吴中粮食公司的员工们凭借着优秀的综合能力和全产业链的硬核实力,出色地完成了所有评审任务。

深耕“一粒米”,传递吴地文化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凭借充分的准备,吴中粮食公司在去年的招标中取得初步成功,为吴中区和姑苏区共115所中小学及幼儿园提供粮油配送服务,并成为首家实现跨区服务的区属国企。数据显示,吴中区学校选择该公司服务的比例首次达到了75%。

面对上百所学校多样化的配送需求,吴中粮食公司配送团队通过优化排班、精准调度,一一满足。过去一年,他们在平台的满意度评分普遍保持在100分,赢得了学校的信赖。

今年,公司再次扩大服务范围,成功入围吴江区、相城区以及部分高校的“阳光食堂”服务商名单。根据统计,在新学年,其服务的师生总数将超70万人。

“当服务人数成倍增长,我们要回应的是更多家长的关切,‘我的孩子在学校吃得安全吗?健康吗?’”张悦表示,过去守护好米袋子,是保障供给、稳定库存。如今,是要为孩子们守护好舌尖上的安全。

这份担当体现在一套严苛的品控流程上。该公司每一批次的大米和食用油,除了厂家的出厂报告外,还会再取样送至国家级检测机构进行第三方检测,两份报告齐全,再上传至“阳光食堂”监管平台。

在此之上,实现“吃得好”与“吃得有文化”的统一,则是本地国企的更高追求。为此,吴中农发集团从吴地深厚的历史文脉中汲取灵感,着力打造“消夏渔歌”这一地产品牌。其名源自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与西施泛舟太湖、渔人唱晚的典故,意在为“一粒米”注入江南的诗意与文化的灵魂。

这两年,“消夏渔歌”核心产品“消夏渔歌南粳46稻鸭米”,凭借生态种植方式和优良品质,在国际粮油博览会上斩获金奖;其位于消夏湾、占地3300多亩的生产基地,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只有品质立得住,品牌才能走得远,它所承载的吴地文化和食育理念才能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里。这才是我们作为国企,为‘新时代鱼米之乡’建设能作出的最实在的贡献。”仉勇说。

(苏报记者 刘达)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