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8月12日,立秋刚过,宿迁市泗洪县陈圩乡大王庄内草木青翠,花开正盛。被陈毅元帅称为“活着的白求恩”的新四军首位外籍战士——罗生特的旧居坐落在此。
抗战期间,奥地利著名医生罗生特曾在被誉为“苏皖红土地,淮北小延安”的大王庄居住过一段时间。在这里,罗生特用高超的医疗技术为新四军官兵和当地群众治病。
这段历史,不仅是全民族抗战的见证,也传承着一段国际主义佳话。
罗生特,原名雅各布·罗森菲尔德,1903年出生于奥地利加利齐恩的莱姆贝格。1928年,他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医学系,获综合医学博士学位。1941年春,罗生特秘密来到苏北新四军军部。大家都叫他罗生特大夫,或亲昵地称呼“罗大鼻子”。
“罗生特参加了中国的全民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整整八年的工作历程中,罗生特以精湛医术挽救生命,为抗战作出卓越贡献。”宿迁市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连军对这段历史如数家珍。1943年8月,新四军第四师和淮北行署在大枊巷召开卫生工作会议时,有一位外国人参加了会议,他就是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罗生特。
1943年春天,罗生特经陈毅和钱俊瑞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特别党员。同年6月,罗生特从淮南前往延安。途经淮北半城四师驻地时,罗生特受到彭雪枫师长和邓子恢政委的邀请在第四师小住一段时间,并帮助第四师提高医疗卫生水平。
罗生特到第四师的消息不胫而走,第四师各旅纷纷要求卫生部能安排罗大夫到部队住上几天,对他们的工作给予指导和帮助。当他们得知罗生特不能在四师久留后,便介绍一些在艰苦斗争中积劳成疾的指战员到卫生所请罗大夫看病。师部驻地附近的乡亲们得知新四军来了位外国大夫,也不断用船或独轮车送病人来找罗大夫看病。
“罗生特来到新四军后,还是第一次参加这样规模的卫生工作会议,他非常高兴。”赵连军介绍,根据第四师的作战任务和各级卫生机构的技术力量状况,罗生特在会上作了题为《加强卫生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做好伤病员的救治工作》的报告。罗生特在卫生会议期间的医疗活动,深受与会同志的欢迎。特别是彭雪枫师长,十分感谢罗生特对第四师和淮北根据地卫生工作的无私帮助。
1943年8月28日夜间,泗南县峰山区的大柳巷堤坝受连日暴雨影响突然崩塌,眼看堤内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危在旦夕。“恰值医务工作会议期间,彭雪枫紧急率领医工人员、警卫营指战员投入抢险。罗生特跟着参会同志,一起奔赴大堤决口现场。”大王庄干部教育中心讲解员祖丽娟向观众讲解那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洪水冲击着堤坝,罗生特看到大家不顾一切地同洪水搏斗,他把医疗箱交给急救组就脱去衣服跳进水中,光着膀子和大家手挽手地挺立在齐胸深的洪水中堵决口。军民齐心,经过抢险加固,几个小时后决口被堵住了。大柳巷方圆数十里的3万余亩良田和2万余名群众的生命财产保住了,一场险情转危为安。
为纪念彭雪枫师长,1945年,大柳巷圩堤被命名为“雪枫堤”。它如同一道水上长城,护佑着淮河两岸人民。同时,雪枫堤也留下了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罗生特的光辉形象,留下了他对大枊巷人民的贡献。
如今,围堤不断得到加固,“十年九荒”的大柳巷不再闹水灾。由于土地肥沃,人民勤劳,农业连年丰收,这里已成为鱼米之乡,还有了“淮北江南”美称。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史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