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江苏锚定具体领域、紧盯关键环节,纵深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筑牢能源保供“压舱石”,稳住粮食生产“基本盘”,以全方位的安全保障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展现出强劲韧性,走出了一条稳中有进、安中求效的发展之路。
紧盯重点领域,推进治本攻坚
强化风险隐患管控,动态清零重大事故隐患。今年以来,我省已公布77个领域796条较大以上安全风险目录,推动全行业领域28.6万家生产经营单位完成风险报告,辨识风险94.3万条,建立工业企业风险自查承诺机制。化工、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14个领域生产经营单位全部建立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主动排查报告隐患53.8万个,奖励金额4180余万元。
“以7月9日为例,当天员工发现隐患22条,主要集中在热电车间、氯碱车间,相关隐患发现人员已经按‘红丝带’活动要求发放隐患排查奖励。”7月21日,江苏瑞祥化工有限公司安全与职业健康管理部经理李强打开公司安全生产智能管控平台上的记录向记者展示,“我们还对隐患进行三维可视化建模,这样员工当天排查上报的隐患有多少、每个在什么位置、整改情况如何,一目了然。”
员工在排查发现隐患处系挂红丝带,上面写清发现人、隐患简述、发现日期等信息,企业对隐患进行认定后给予发现人一定物质奖励,瑞祥化工加强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的做法是我省持续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的缩影。
坚持“小切口、抓关键”,我省部署开展化工、医药生产企业“打非治违”专项治理行动,对比分析部门共享的异常数据,今年以来精准打击非法违法行为108起。下达化工(危险化学品)企业老旧装置更新改造补助资金2亿元,滚动排查老旧装置431套,更新改造完成221套;组织321家重点化工企业开展安全审计,推动805家铝镁金属粉尘企业采用湿式除尘工艺并实施在线监测预警。
错误图例:窗口被广告牌、防盗窗遮挡。正确图例:防盗窗可从内部开启,拆除影响逃生的防盗窗……翻开江苏省安委办编制的《社会面小场所安全隐患排查手册》,记者看到,29条隐患排查要点,手册均给出图例示范,同时还梳理出每一条隐患参考的标准依据。
社会面小场所遍布城乡各地,其安全状况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今年以来,我省优化社会面小场所巡查检查体系,将168.7万家小场所纳入治理平台,定期开展自查检查,实现常态化、全覆盖治理。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江苏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公共安全治理,切实把安全生产责任进一步压实。今年以来,已统筹推进电动自行车等9个“一件事”全链条治理,新增住宅小区充电接口10.5万个,完成1222公里燃气市政管道更新改造,更换燃气不合格“灶管阀”40.4万户,深入推进“生命至上、隐患必除”消防安全专项行动,持续畅通“生命通道”。
能源保供不断档,守护民生温度
炎炎夏日,当空调全力运转、工厂机器轰鸣,电力的脉搏牵动着整个江苏。作为经济大省,江苏最高用电负荷已连续10年破亿千瓦。7月7日,江苏电网最高用电负荷年内第3次刷新历史新高,达1.528亿千瓦,比历史最高值增加575万千瓦。巨大的用电需求,考验着能源保供的韧性与速度。
面对挑战,江苏正打出一套“组合拳”,全力为“能量引擎”添薪助力:一边升级传统能源,一边培育新兴业态,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时,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传统能源是能源保供的“压舱石”,江苏正让这块“石头”更稳更优。7月8日,国信沙洲百万千瓦煤电项目首台百万千瓦机组正式投运,这标志着今夏江苏支撑性电源项目如期投产发挥作用。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新建两台100万千瓦清洁高效燃煤发电机组,能效约提升15%,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100亿千瓦时,可满足华东地区超700万居民一年生活用电需求。
传统能源稳步发力的同时,江苏的能源新业态也在多点开花,为保供添上“新底气”。7月6日,江苏上演了一场“储能大阅兵”——国网江苏电力成功组织国内最大规模省级电网新型储能集中调用,实现超730万千瓦新型储能与省级电力系统各环节的友好互动,为酷暑中的电力稳定加装了一道智能保险。
仅仅十几天后,另一处“超级充电宝”也传来捷报。7月22日,国网新源江苏句容抽水蓄能电站5号机组(22.5万千瓦)经过15天的并网试运行正式投产发电,该电站水库是世界最高的抽水蓄能电站大坝、世界最高的沥青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世界规模最大的库盆填筑工程。
电站技术专工常乐指着高速运行的机组说:“5号机组每天计划启动两次,发电约4小时,一个月就能‘吐’出2700万千瓦时电,关键时刻能顶上去!”目前,国网新源句容电站单台机组每日平均抽水5小时,每月消纳新能源约3375万千瓦时,成为电网削峰填谷的得力干将。
这些硬核投入,正编织成一张更坚韧的能源安全网。记者从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获悉,上半年全省能源领域投资高达约1366亿元,同比增长29.8%,投资规模继续保持全国前列,一大批项目密集落地,进一步夯实了我省能源保障和安全的基础,预计今年下半年全省能源领域项目投资将保持增长态势。
克服罕见旱情,夏粮总产保持稳定
总产1421.3万吨、单产379.4公斤——今年,江苏遭遇罕见旱情,全省夏粮产量仍保持总体稳定,交出了来之不易的丰收答卷。
“我们全力推进大面积单产提升和防灾减灾措施落实,积极克服去年秋播田间湿烂等不利影响,想方设法保证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开春后全力落实小麦促弱转壮关键措施,推动苗情转化升级好于预期。”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宗文昊告诉记者,针对部分地区发生的严重干旱情况,农业农村部门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强化因地因苗分类指导,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引水调水、人工增雨,实施喷浇灌等科学抗旱补水作业,在全省实施全面增施叶面肥等措施,加上单产提升关键技术的落实,有力对冲不利天气带来的影响,实现了小麦、油菜等夏粮产量形势总体稳定。
针对降雨偏少的不利形势,省水利厅全力实施调水、蓄水、保水,加强计划用水和用水管理,保障夏栽用水。根据用水需求和夏栽进度,滚动做好供需平衡分析,分段制定并下达用水计划。统筹江淮水源,沿江闸泵全力引水,今年以来,累计引江水204亿立方米。江水北调、江水东引、引江济太三大调水系统持续运行,累计翻水120亿立方米。水利部门还充分利用梅雨期雨洪资源,增蓄湖库水量,并按月下达用水计划,严格口门分水,加强执行监督。
利用数字化技术赋能,我省将传统的依靠经验判断的灌溉作业转变为“智慧决策”。在南京市六合区新禹河灌区,新建成的数字孪生平台成为科学灌溉的“智慧大脑”。该平台不仅能实时、精准地监测灌区内每一处灌溉设施的运行状况,还能广泛收集气象数据、遥感信息等海量信息,实现精准配水,亩均灌溉用水量下降10%,有效保障16万亩农田的春灌、夏灌需求,让农作物在干旱时期也能“喝饱水”。
高标准农田增强了农业生产防灾减灾能力,实现了“大灾少减产、小灾能稳产、无灾多增产”。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杜永林介绍,各地以提升粮食产能为导向,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和利用,去年投入89亿元资金建成的298万亩高标准农田全部投入使用,至此,全省永久基本农田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401万亩,占比达82%。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琼 许愿 卢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