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青年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青联十四届全委会、全国学联二十八大开幕的重要贺信中,勉励广大青年要自觉听从党和人民召唤,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勇担历史使命,奋力书写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新时代青年如何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领域贡献青春力量,以过硬本领回应人民期待?本报今起推出“青春进行时”栏目,聚焦信念、奋斗、担当,立体呈现在共青团组织带动下,新时代江苏青年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生动故事。
“1分钟就报满了!”团泰州市委打造的“时习之——行走的思政课”半日研学专线,近日上线便被“一扫而空”。参加研学的青年将通过青年学习社线路,了解电力发展史,见证科技赋能的时代答卷;解码乡村振兴路,感受小南瓜托起的富民梦想……
截至目前,团省委已在全省打造红色教育、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主题线路百余条,开展主题学习活动6000余场,覆盖青少年20余万人次,成为青年学习交流活动的首选项。
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新时代浪潮下,何谓青年?青年何为?在江苏大地上,这场关于青年价值的时代叩问正激荡起澎湃回响。
立心——
以历史之光廓清青春迷雾
“工作想躺平我该怎么办?”“同学们个个考证考研考得飞起,我该跟着卷吗?”……成长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信息爆炸的环境里,青年常常会感到迷茫,找不到人生方向和节奏。
近期,共青团江苏省委面向全省青年开展的一项思想动态调查显示,“躺平”“内卷”是青年口中的高频词汇,50.73%的青年认为这些思想是社会压力下的正常情绪宣泄。
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状态,恰是青年成长的重要过程,也是他们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寻找自我定位的必经之路。团省委创新打造青年学习社线路、青年讲师团等一系列“青”字号思想引领品牌,帮助青年在思想碰撞中廓清迷雾,在实践历练中增长才干,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
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有属于自己的“青春必答题”。
长江的浪涛声穿越七圩汽渡的甲板,92岁的高志誉爷爷站在船舷边,指尖抚过胸前那枚历经岁月磨洗的勋章。火红旗帜青年学习社线路上,青年讲师团成员成杰的宣讲,正是从这枚勋章开始:“它承载的不仅是一个16岁少年在1949年渡江战役中的热血,更是一代人用生命书写的青春宣言。”
“您看这汽渡船,和当年的小木船比如何?”成杰向高爷爷提出的问题,牵引着全场目光。
“天上地下哦!”老人的乡音里迸发出惊叹。“当年泰兴人贷款建汽渡,排队绵延数公里。”成杰话锋一转,“但真正的时代跨越在这里……”大屏幕上赫然展开常泰长江大桥的雄姿,六项世界第一的纪录在钢索间熠熠生辉。
“如果让你‘渡江’,你的‘江’是什么?”成杰问台下的青年。
“我的‘江’是考研这座山!”“我在乡村支教,‘江’是孩子们走出大山的渴望。”“科研人员的‘江’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原来每一代青年,都在渡自己的那条江。”前排的一名大学生眼含热泪。青年们走出会场,每个人心中都回荡着属于自己的渡江号角——在民族复兴的壮阔江面上,新一辈的航船已然扬帆。
近年来,江苏各级青年讲师团在线路上开展宣讲1.6万余场,线上线下覆盖1200万人次。2180人的90后、00后青年讲师队伍,深入外卖骑手集中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大中小学、各领域青年聚集地等场所开展“流动宣讲”,把宣传往深里做、往实里做、往心里做。
创新——
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奔赴”
在江苏,年轻人的周末画风已然变了:有人在清代翰林大院玩脱口秀吐槽“内卷”,有人带着剧本线索在运河古宅里找“实业救国密码”,还有人在雕版印刷体验中突然get到“古人的斜杠人生”有多酷……这些新颖体验全部来自江苏各地的青年学习社线路。青年学习社线路面向广大青少年,通过沉浸、体验、互动的方式,用“青言青语”讲活思政“大道理”,讲好实践“小故事”,讲透时代“大趋势”,上好“行走的思政课”。
在南京世界文学客厅“文都南京”青年学习社线路,金陵科技学院学生陈杰轻点触控屏,“李白追月路线”“王安石金陵置业路线图”“狂人迅哥儿的南京学记”等古人特别定制版“旅行路线图”在南京地图长卷上流转。而沿着鸡笼山蜿蜒而上,11处文学地标在VR体验中串联成2.1公里长的线路,青年们登豁蒙楼听风吟,倚文思亭观星月,在自然山水中邂逅《文心雕龙》《昭明文选》的创作灵感,像是现实版文学闯关游戏。
共青团玄武区委副书记陈雪媛没想到,该线路运营仅3个月就吸引150多支青年团队前来探访。在雕版印刷体验区,一批来自南京农业大学的青年排起长队体验。学生张益玮屏息用棕刷在宣纸上扫过,印出“世界文学客厅”的图案。他忍不住轻呼:“雕版凹凸的触感像在倾听刻刀与木纹的千年私语!”
“青年是文脉长河中最跃动的浪花。”陈雪媛在十竹斋的竹韵清风中感慨。她指着一群正在参观的小学生:“看,传统文化的新火种,正在这些孩子们手中传递。”
无锡古运河上,一艘青年学习号缓缓前行,船舱内传来激烈的辩论声:“山河破碎、国难当头,怎能向日本人妥协?”现场青少年们神情肃穆。
扮演“张老板”的青年感慨:“刚才念台词时,手握剧本的手心都在冒汗。原来锡商实业报国的精神,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先辈们在生死抉择前的热血担当。”
这场沉浸式情景剧,正是无锡市梁溪区“运河传承带”青年学习社线路的独特体验——“红色情景剧”,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就此展开。
线路首创“游船+情景剧”模式,青少年们乘坐游船从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出发,总长3.6公里的水路上,古桥、水阁、码头化作天然“舞台背景”,而《觉醒的力量》《公私合营》等5部原创剧本,则让历史人物从展板中“走”出来。“以往参观博物馆,总觉得历史离自己很远。”参与体验的学生陈逸锋边换装边说,“但现在我要扮演‘吴老板’,在游船上和‘荣德生’一起讨论救国之路,这种感觉太震撼了!”
“这种边走、边看、边演的模式,让红色教育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共鸣’。”线路策划人介绍,线路升级后新增“5分钟快闪剧本”“3小时深度沉浸”两种模式,既适合课间研学的学生,也能满足周末团建的青年群体。这条“会讲故事”的红色线路,正成为无锡青年触摸历史、传承精神的“活教材”。
笃行——
让知行合一激荡时代回响
南京市栖霞区“行知之路”青年学习社线路,是南京晓庄师范学院新生开学第一堂必修课。在这里,新同学们不仅聆听前辈的奋斗故事,沉浸式重读陶行知先生的家书,更迈出知行合一的关键一步——提笔凝思,郑重写下对未来的期许与承诺,将一封写给“未来的自己”的明信片投入信箱。
这份承诺,是他们用行动对“行知”精神的第一份答卷。正如志愿领学员南京市金陵小学辅导员刘雯雯所感:“育人者必先育己。在一次次站上讲台、倾情讲解的过程中,我不仅是在传递陶行知先生‘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智慧,更是在实践中体悟其真谛,锤炼教学本领。这让我扎根基层、教书育人的信念,在知行交融中愈发坚定如磐石。”
这些“走新”更“走心”的青春课堂,不仅让历史照进现实,更让青年在触摸时代脉搏中找到成长坐标。青年如何将个体选择升华为时代动能?
在徐州市云龙区户部山一座老院子里,来访的新青年络绎不绝。这里的“腾爱熊猫青年学习社”非遗“青”工坊,一群年轻人俯身长桌,亲手缠绕五彩丝线制作精巧香包,亲历墨色在宣纸上拓印千年纹路。从老一辈手中接棒的青年,正通过亲手制作和创新设计,让古老技艺真正“活”在当下。
“传承非遗,年轻一代不仅要懂,更要动手做、用心创。”青年讲师周瑞峰感慨,青年学习社更大的意义在于知行合一。86岁的国家级非遗徐州香包传承人王秀英曾殷切期盼留住年轻人。如今,她的愿景正在这座老院中抽枝散叶。青年们用智慧与汗水,亲手将香包从乡土信物蝶变为国潮符号,让传统文化产品走向更广阔市场。青春力量通过实实在在的创作与传播,为千年文脉注入创新表达。
青年,是城市发展的活力,也是城市的未来。共青团从“引领者”变为“生态搭建者”,让青年与时代双向共创。
“年轻人带着知识来,更要带着点子干!”在宜兴市“农墨重彩”青年学习社线路,讲解员正引导青年们亲手操作机械臂精准抓取育秧盘,观察有轨电车运送秧苗。在这里,青少年们可以深入体验农事活动:春季参与育秧播种、夏季下田管理种植、秋季挥镰共享丰收喜悦、冬季研讨休耕规划,让乡村振兴的内涵在实践中变得具体可感。
更令人惊喜的是,来线路学习的青年贡献出的“金点子”,已在乡村落地生根。“稻田踏浪”欢乐跑路线规划、“稻花香里说丰年”丰收节策划、“香约金兰”文创馆的产品设计……一系列源于青年、落地于田间的“金点子”,在反哺线路建设。“我们线路的核心是为青年提供敢想敢为、能干会干的实践场所。让他们在这里体验农耕趣,亲历田间乐,潜移默化间就上了一堂思政课。”该线路负责人杨欣悦说。
风过处,稻浪翻涌,恰似新时代青年建功的青春脉动,在希望的田野上奔涌向前,以躬身笃行的担当,在实践沃土上奋力书写属于青春的金黄答卷。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 杨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