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南京 > 正文
东南大学团队首创单细胞数字胚胎,破译心脏发育密码

在生命起源的奥秘中,胚胎发育始终是深受关注的谜题之一。6月18日,东南大学林承棋、罗卓娟、谢芃团队以《小鼠早期器官发生期完整胚胎数字重建》为题,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发表研究成果,首次构建单细胞精度三维数字胚胎。这项突破不仅填补了哺乳动物心脏早期发育理论空白,更为先天性心脏病等出生缺陷防治与再生医学研究提供关键理论基础。

十万细胞构建“数字生命图谱”

“就像在混沌初开的细胞团中找到命运罗盘。”项目主要负责人、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林承棋在采访中比喻道,早期胚胎看似简单的细胞团里,藏着决定心脏、肺、肝脏等器官形成的“关键细胞”。

在胚内-胚外界面发现中内胚层器官原基决定区(Primordium Determination Zone,简称PDZ),这个区域就像一个精密的“信号处理器”,在胚内高浓度信号抑制分子与胚外激活性配体分子的交界处,形成低信号活性“洼地”,将微环境信号转化为基因选择性表达指令,驱动器官原基形成。

这项突破的背后,是一支跨学科团队近六年的持续攻坚。“我们建构了6个单细胞数字胚胎,每个胚胎细分为60个切片,累计解析数十万个细胞的基因表达信息。这项工作的难度远超想象,初期可用的生物信息学工具十分有限,为了追求更高精度,我们只能边做边开发。”论文第一作者、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谢芃介绍。

为捕捉器官形成的动态过程,团队在器官原基形成关键时期,对小鼠胚胎进行单细胞空间组学分析,如同给每个细胞装上“GPS定位”,记录其基因表达特征与空间位置。

破局世纪难题:解锁生命早期的发育密码

“这项研究的意义远不止于基础科学突破。”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罗卓娟指出,我国出生缺陷发病率高达5.6%,其中先天性心脏病是最为常见的出生缺陷类型。而PDZ区域的发现,为追溯心脏发育异常的起源提供了“时空坐标”——在胚胎器官发育的关键窗口期,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对PDZ微环境的干扰,可能导致器官原基形成异常。

“就像找到了器官发育的‘隐秘钥匙’。”罗卓娟解释,通过数字胚胎技术,科学家能精准定位决定中内胚层器官命运的细胞群,进而研究基因突变或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这一过程。

业内专家认为其填补了领域内的关键空白。PDZ的发现将开启中内胚层器官发育研究的新纪元——这项工作首次在单细胞精度揭示器官原基形成的时空动态,为理解器官再生、肿瘤发生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全新方法论。

创新背后的“中国智慧”

这项研究的创新性不仅体现在科学发现本身,更在于在多学科交叉的科研范式中汇智聚力。生物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医学专家打通研究各环节,从顶层构想、资源调配,到研究方案设计实施、关键数据分析及论文撰写,全链协同攻关,最终推动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宽松的科研环境,为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作为项目总设计人,林承棋特别指出,东南大学在跨学科交叉合作方面的大力支持,是成果产出的关键保障。

项目研究团队与多家科研机构紧密协作,包括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刘瑾教授团队,开展了深入的跨学科合作。林承棋笑言:“每天晚上开会讨论数据,成了团队的常态。”这种高强度的科研攻关持续了近六年。最终,团队不仅取得了构建“数字胚胎”的技术突破,更建立了一套涵盖“基础理论-算法工具-研究模型”的完整研究体系。

随着单细胞数字胚胎技术的正式亮相,这项由东南大学科研团队领衔的原创成果正引发全球关注。“我们希望通过平台共享,让更多同行利用这些数据和工具,共同探索生命的奥秘。”林承棋表示,团队下一步将聚焦PDZ区域信号网络的精细调控机制,探索器官发育异常的深层原因,为出生缺陷及相关人类疾病防治提供更精准的科学依据。

通讯员 吴涵玉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楠

(通讯员供图)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