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上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子俊成为南农首名、玄武区第26名、南京市第234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这名“热血青年”完成了这个平凡夏日里最不平凡的事,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人,他说他是幸运的。
十万分之一的相遇
6月18日,张子俊躺在病床上,看着手臂上插着的管子。此刻的他有一些紧张,虽然有一点疼,但想到能够帮助患者,小伙子坚强地说:“两个小时忍一忍就过去了。”
5月19日,正在自习的张子俊接到一个意外来电。玄武区红十字会告诉他:“张子俊同学,你和一名患者初配型成功了!”
“当时脑子真的‘嗡’地一声。”回忆起那个瞬间,张子俊坦言,第一反应是不敢置信。“十万分之一的匹配概率,比中彩票还难!”但紧随而来的,就是沉甸甸的责任。
2024年10月,“献血车进校园”活动来到南京农业大学卫岗校区,张子俊和舍友相约一同献血。采血时,工作人员询问是否愿意多抽8毫升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
“当时没犹豫。”他回忆,看到舍友签下同意书的瞬间,自己也受到鼓舞,“多一份入库,就多一分希望。”这份善意,在8个月后就有了回响。
张子俊说,他是幸运的,匹配成功的概率只有十几万分之一。父母关心更多的,则是会不会影响身体,但只要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救人就必须义无反顾。“既然运气这么好,那我肯定得帮。”
从教室到病房的温暖接力
配型成功的消息,让张子俊既激动又担忧。6月中下旬正是期末备考关键时期,捐献需要住院,那考试怎么办?
“没想到的是,学校和同学们比我还操心!”他笑着说。学院老师第一时间与张子俊沟通协调考试安排,同学们也自发为他整理复习笔记,成就了一场爱的“双向奔赴”。得知消息后的这段时间,身边的老师、同学,认识的、不认识的,都来为他加油鼓劲——
自己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小事”,变成了整个学院的“大事”,这也是他今年感觉“最暖的事”。
为了以最佳状态进行捐献,这名22岁的“热血青年”,提前一个月调整了生活节奏:夜晚的游戏时间变成了晚上9点的床头书,熬夜追的剧换成了晨跑时的鸟鸣;酸奶、水果更成了他餐桌上的常客。
“舍友开玩笑说,现在我的生活很自律。”张子俊说。
6月12日下午,南京农业大学为他举办了一场欢送会。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罗英姿和校红十字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团委青年发展部部长丁群,为张子俊同学授予“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荣誉绶带,并送上慰问金。南京市玄武区红十字会副会长倪明则将象征生命与希望的鲜花送给这位无私的青年。6月13日一早,张子俊就奔赴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开始捐献前的各项检查准备。
以爱之名“为生命续航”
入院第二天恰逢第22个“世界献血者日”,这对张子俊来说,更多了特别的意义。“像是‘天选之子’,更有使命感了!说不紧张是假的,但更多的是激动。”张子俊说,有了这次特别的经历,自己对生命也有了更深一层的体悟。
捐献采集当天,南京市红十字会、玄武区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为张子俊送上捐献证书和奖章,以及受捐家庭的感谢信;校红十字会理事成员、团委副书记方淦,校红十字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团委青年发展部部长丁群来到医院看望张子俊,为他加油并送上鲜花和慰问金。
方淦介绍,捐赠结束后,南农也会组织志愿者给予支持和保障,确保张子俊尽快恢复身体,早日投入正常的学习生活。“这既是我们红十字会人道、博爱、奉献精神的传承,也是南京农业大学校‘诚朴勤仁’的最好诠释。”方淦表示,希望动员和组织更多同学加入到无偿献血和造血干细胞的行动中来,培养更多有理想、有大爱、明大德的南农青年。
据了解,2020年以来,南京农业大学累计6500余人参加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入库人数达118人。南京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红十字会会长刘营军表示,“诚朴勤仁”的校训正通过这样的善举传递。“一直以来,学校将仁爱教育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通过公益实践引导学生心怀大爱,从南农精神中汲取力量,践行‘为生命续航’的青春担当。”
“很荣幸!自己的血液能为另一个生命点燃希望。”张子俊说,那些因为造血干细胞捐献而重获新生的案例,令他深受触动。现在,张子俊也希望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更多人:“这是安全且有意义的事。加入中华骨髓库可能只是‘随手一事’,但对患者而言,也许就是生命延续的希望。”
通讯员 王璐 吕咏鸿 王玉龙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楠/文 王玉秋晨/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