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分班第二天,南京大学附属中学高一(5)班教室里窗明几净,井然有序。自习课上,教室里鸦雀无声。班级学生干部已经分工到位,各司其职。高一(6)班班会课上传来欢声笑语。新来的班主任为全班学生准备了小惊喜——送上歌曲《别再犹豫》,引起全班沸腾。“再来一首,再来一首。”“我们老班全能啊!”师生们很快打破陌生感,融合为一个班集体。这两个班的班主任就是南京大学附属中学弘励之师的代表。今天,透过现代快报《身边的好老师》栏目,一起走近他们,了解优秀班主任的带班之道。
“我是南京大学附属中学高一(5)班的班主任张林。”春光明媚的南大附中校园里,从学校正门口迎面走来的正是南京市优秀班主任张林。他带的这届学生将是他的“收官之作”。记得1998年,他带的首届班级就创造了学校历史的多项第一:这个班上出了个当年南京大学强化班考试的第7名学生;这个班上一名学生当年考上了复旦大学,如今成为了苏州大学核医学方面的专家。这个班上有过半人数考上了一本院校,均分超当年高考理科一本分数线35分,稳居鼓楼区前列……当年,张林老师被评为南京市优秀班主任。至今,张林老师还在这个班级的微信群里,是大家永远骄傲和惦念的“老班”。
△漫步在樱花树下的张林老师
△樱花树下, 师生谈心
“近30年的教师生涯里,我有一半时间兼任班主任。尽管我是目前校内年龄最大的‘老班’,但我觉得和孩子们在一起感到很幸福,内心也很年轻。”时过境迁,他对班主任、教师这份职业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都说桃李满天下,曾经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老师要带出好成绩、把一届届好学生送到理想的大学。如今,我的想法是:每个班级就像一个家庭,老师和学生们在一起就像家人。班主任就是班级的‘大家长’,要做就做能影响学生一辈子的老师。”
△耐心辅导学生作业的张林老师
在同事们眼里,张林老师对每个孩子都充满爱意,他更像一个爱之深远的大家长,用心对待每个孩子,对孩子发展深谋远虑。正如张林在视频中分享的带班之道所言:培养学生不仅教授知识,更要培养起他们能独立面对学习、生活及工作的能力。因此,每带一个班级,张老师都会从培养优秀的班干部群体开始,以点带面地增强全班学生的综合素养、自我管理和自学能力。所以他会注重班级常规,抓住每件小事、每个细节帮助学生积累和体会。“常规好班风才会好。当每个人为班级贡献后,最终受益的还是每个人。希望每个学生走出校门后,会怀念班级,也为曾经的班级自豪。”
△张林班上的学生们在自主布置文化墙
在师生关系处理方面,张林老师分享道:“年轻时,我生怕学生不服而故意摆姿态,其实恰恰是因为自己底气不足。渐渐地,我会换位思考,公平、尊重、真诚地对待学生,现在和学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生性沉稳、张扬、好动的学生我都喜欢,我希望保留他们原本的样子。”视频里一幕幕温馨的师生互动画面正是张林老师数十年来和学生们日常相处的真实写照。运动场上、大课间、班会课上,张林老师永远是最懂学生的大朋友。谈及教育理想,“平和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我希望做一名被学生背后夸奖的好老师。”张林老师说。
△陪伴学生们打篮球的张林老师
△张林老师和学生们在课间打乒乓球
“我是南京大学附属中学高一(6)班的班主任郭明。”从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郭明加入南大附中大家庭已有25年了。如今,他已经成长为学校优秀教师的代表,并荣获南京市教学先进个人、鼓楼区师德先进个人等诸多荣誉。当数学老师之余,他还担任了17年班主任。学生们亲切地称呼他为“老班”或者“郭爸”。
△郭明老师
决定当老师后,郭明时常想:“学生希望遇到什么老师?”回顾自己的求学生涯,他坦言自己的成长和从教生涯离不开老师们的影响。所以他越发确定:立志成为一名能影响学生的老师。
从会拉手风琴的小学班主任那里,他明白:只有具有特色的老师才能教出有特色的学生。班会课上,他会为学生们取得优异成绩或者特别的仪式而引吭高歌。从善于鼓励的初中语文老师那里,他学会了:创造条件善于引导的老师,才能挖掘学生的禀赋和潜力。带班时,他总会留意每届学生的优点和进步,想方设法地奖励并激发孩子们的上进心。从规范严谨的高中数学老师那里,他深知:教书如同做学问,对三尺讲台永葆敬畏之心。因此,不管教多少年书,教学前,他都会精心备好每节课。课堂上,他会坚持上好每堂课。
△班会课上郭明老师引吭高歌
△郭明老师上数学特色课
“陪伴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营造宽松环境、尊重学生个性,才能促进学生自由发展。”谈及带班之道和教育心得,郭明表示,“都说教师如同园丁,我想班级管理如同园林管理。用心浇灌,换一片春色如许。”
张林和郭明两名老师正是百年南大附中弘励之师的代表。学校在这一批批富有奉献精神、爱生如子、专业过硬的弘励之师接续奋斗下,迈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创造了群体逆袭、全科超越、越位发展的南大附中现象。
通讯员 杨璐 陈雅秋 实习生 刘艺帆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戴明夷 刘惠勤/文 李曼/编导 穆子健 丁碧轩/摄 赵堃雅/后期 闫琳琳/平面设计
(视频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