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写你想写的小说,要写你能写的小说。’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这句话,我教书时起码引用了一百多次。如果要给《欢迎来到人间》拎一个关键词,那还是——‘我想写’”。
历经十五年淬炼,作家毕飞宇写出了真正“想写”的故事。这部与百万读者十五年来的赴约之作,经近百万字删改淬炼,八年精工打磨,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磅呈献。
△毕飞宇长篇新作《欢迎来到人间》
这一次,“最会写疼痛”的毕飞宇依然关心疼痛。不过这次,令他愀然的是我们普遍存在的精神疼痛。他拿起小说的手术刀,剖开我们溃如废墟的内心世界,呈现每个人都拥有的两套生活:一套装满别人,一套隐于自我。尤其近来,“抑郁”一词再次沉重地闯入大众的视线,我们不无痛心地意识到,当代人连崩溃都是静音的。
《欢迎来到人间》如同一场深情的预言,通过塑造一位堂吉诃德式的白衣骑士,宽慰我们:内耗、疲惫渐成常态的世界,请关心我们的精神疼痛。
△新书首发式在北京朗园举行(左起依次为张莉、李敬泽、戴锦华、毕飞宇)
李敬泽:挑战自我的超越之作
职场、家庭、亲友,毕飞宇的解剖稳、准、狠,在纷乱如麻的情感与社会结构中寻找“发疯”的源头。不过他用笔挑开的是,每种关系都配有一套沉重的期待与外在认可。
《欢迎来到人间》中,外科医生傅睿就过着两套相互矛盾的生活:他人眼中,傅睿年轻有为、家庭美满;独面自己,他只是在无休无止地扮演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医生……久而久之,真实的自我早已模糊不清,貌似确定的生活向内坍毁。
毕飞宇善意提醒:“‘认可’有时是灾难性的。你将不再是你,你只是那个被‘认可’的你。它会给天才带来毁灭性的绝望。”正如《欢迎来到人间》开篇描写的千里马雕塑,体态畸形,内心嘶吼,灵魂被囚禁在石头之内。
岂止傅睿,这难道不是每一个被迫完美者的精神素描?——你是否也像主人公,被抛掷在既定的人生轨道上,在重重社会关系中,兢兢业业地扮演着“适宜”的角色;却忘了,持续满足他人期待,是对自我的残酷盘剥。
“我为飞宇高兴,飞宇几乎在书里把自己重新雕刻了一遍。对一个心怀壮志的作者而言,十五年的积蓄绝非停滞。一个作家的十五年是值得的。” 著名评论家、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在7月19日举行的新书首发式上感慨道。
△李敬泽
李敬泽说:“《欢迎来到人间》关乎我们生命的根底,在经受精神与身体震荡的危机时刻,各色人物如何以各种方式,凭借生命的惯性进行‘超越’,本书做了极为艰难的探索。它涉及的是当代文学未曾触及的,不在当代小说的表达惯性里的东西,非常不易;惟其不易,小说中的生命景象才是有洞见的,才是足以震撼我们的。”
李敬泽相信傅睿是《欢迎来到人间》留给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形象。“傅睿的特殊之处并不在于他努力做别人眼里的孩子,而是他一直不知道,自己除了是别人眼里的孩子还能是谁。”李敬泽认为,傅睿可以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里的梅诗金公爵展开对读。“傅睿为我们打开一个很不寻常的形象,这个形象所包含的精神复杂性和精神难度,在当代文学中极其少见。”
戴锦华:我们时代的心理现形记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十分认同李敬泽对傅睿的定位,“中国当代文学中,人物相对缺少现代性,而傅睿却是非常典型的现代人,是独特的、当下的中国人。”她认为,“傅睿不是个案,他就是我们,是光鲜行走在现世之中的我们,内心溃烂、空洞而丑陋。”
△戴锦华
提及整部小说的价值,戴锦华表示:“它是我们时代的精神症候,是我们时代的心理现形记,我们每个人在其中都可能以不同的方式看到自己,以不同的方式解惑。事实上傅睿的‘病态’始终是我们的常态,经由这个故事,我们看到自己常态的病态,并获知这种常态如何得以维系。”
戴锦华认为《欢迎来到人间》也是一部非常典型的现代小说,类似诺奖作家安妮·埃尔诺《正发生》中的表达:人因一件小事,突然被甩出轨道,不知要滑向哪里,却引发了雪崩似的连锁效应。《欢迎来到人间》也通过意外事件的发生,写出了傅睿这颗“行星”被抛离轨道的状态,所发生的一切构成了他漫无目的的生命惯性。
面对世界性的忧郁症泛滥,在当代人连崩溃都往往静音的当下,我们该如何自处,戴锦华提示说:“尽管给不出具体答案,但借由这本小说,我们得以反身思考自己,思考时代,以及在这其中放置我们自身的种种可能性。”
张莉:他写出了中国人超越性的现实与常态
著名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莉认为《欢迎来到人间》贡献了傅睿这样全新的形象,他生活在别人的认可之下,逐渐走向精神的决堤。正如毕飞宇《小说课》中提及的,一个人永远活在别人的认可之下,是莫大的悲哀。“因此这也是一部关于自我和外在认可之间矛盾的小说。”
△张莉
小说中一处细节让张莉印象深刻:傅睿小时候,妈妈剁鸡划伤手,傅睿见了毫无反应,继续忙着写作业。面对妈妈的伤心质问,他冷漠地回答:“我又不是医生,你问我也不管用啊。”张莉感叹:“这其实是生活中常见的中国母亲,她处处着意,要培养出完美的孩子,而孩子却报之以淡薄和冷漠。毕飞宇作品里每一处都是日常的生活细节,组合在一起,却既有现实感又富超越性。
毕飞宇的书写清晰冷静,通过“痒”、蚊子等身体异质感受来透视傅睿烦乱的内心世界。对于小说的身体叙事,张莉尤为欣赏:“小说中很多关于身体的解读,包括傅睿经常感到的身体之痒,具有鲜明的隐喻性症候。”
毕飞宇:体验当代,概括当代,表达当代
《欢迎来到人间》是一部少见的聚焦当代人精神世界的小说。精神无形,难以言说,写作难度极大。面对挑战,如何想写,又为何要写?毕飞宇特别提起李敬泽当年对自己的勉励:“不管怎么说,《青衣》也好,《玉米》也好,《平原》也好,你写的还是历史。”毕飞宇转述道,“敬泽说,我觉得一个很牛的作家,最关键的点在于如何去体验当代,概括当代,提升当代,表达当代。”
△毕飞宇
朋友的此番提点,让毕飞宇立志要写这本书。“我得让中国的当代以现代汉语的形式,从我这个160斤的身体里捋一遍。”在潜心创作的十五年中,毕飞宇花费大量时间在医院中实地学习,以充实小说中的医疗细节。“这部小说是我的噩梦。在没有完成之前,我无数次想要放弃,起码有十次以上。但是每一次都摆脱不了,我还是要写完它。”
毕飞宇看来,书写体量巨大的长篇小说如在汪洋里泅渡,他坦言内心的恐惧:“写长篇的时候你不知道从哪儿上岸,你看到的就是汪洋一片,你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上岸。就像在海里面一样,你不能说我从上海下水了,然后我决定从智利上岸,这不是疯了吗?”
△活动现场
当小说画上句号,毕飞宇如溺水者上岸,回归真实的人间。历经十五年淬炼,他最终成功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呈现了一部展现当代人生命与精神世界暗流的挑战之作。多年的苦心创作被毕飞宇形容成一场梦,如今,幻梦已醒,欢迎来到人间。
现代快报+记者 陈曦
(出版社供图 校对 张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