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北岸,江北新区,一如奔涌的江水,在高质量发展中跑出“加速度”。历时8年的发展,江北新区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社会固投等主要指标实现翻番。2022年,江北新区全域GDP突破3700亿元,占南京市比重超20%。
现代快报记者获悉,这组数据背后是江北新区经济、民生等各方面的持续向好,是高质量发展的累累硕果。擘画新主城,建设新蓝图,国家级江北新区有了更加清晰的发展图景,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值得共同期待!
项目引领,点燃高质量发展动能
项目就是生产力。今年以来,江北新区把招商引资作为“头等大事”,全力推进重点产业项目的招引。2023年新春开局,27个总投资243亿元的项目签约落地,涉及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集成电路、新金融等领域。4月,南京江北新区投资环境暨总部经济(上海)推介会举行。会上,现场签约项目13个,投资总额316.9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5个。江北新区重点打造“3+3+X”现代产业体系,签约项目总体呈现出体量大、产业契合度高的特点。
作为南京新主城、未来增长极,江北新区投资规模一直居前。5个项目纳入了2023年度省重大投资项目,其中3个当年实施,分别为中国移动算网江苏中心、药石科技创新药物研发、世和基因二期;南京北站枢纽连接道路、扬子—扬巴轻烃综合利用及新材料两个项目也在前期筹备。江北新区今年纳入南京市重大项目70个,其中当年实施59个,总投资2374.3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31.88亿元。今年1-4月,江北新区的市区两级重大项目投资完成率均超过37.5%。
新签约的名校一个个快速落地开工,集团化办学向纵深推进;落地江北新区地产业项目一个个上马,推进产业能级再提升……一个个项目的落地、实施,正凝聚成一股强劲力量,点燃江北新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四通八达,累计建成过江通道13条
江北新区与南京主城虽一江之隔,但随着过江通道越来越多,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越发凸显。2022年底,从燕子矶长江隧道开始,未来江北新区将以每年新开通一条过江隧道的速度,拉近大江两岸的距离。
目前,江北新区累计建成过江通道13条,其中,道路类过江通道8条,即南京长江大桥、八卦洲长江大桥、大胜关长江大桥、栖霞山长江大桥、江心洲长江大桥、应天大街长江隧道、定淮门长江隧道及和燕路过江通道;铁路类过江通道2条,即大胜关铁路桥京沪高铁、长江大桥京沪铁路;城市轨道类过江通道3条,即大胜关铁路桥宁和城际线、地铁3号线过江段、地铁10号线过江段。还有多条过江通道在建,比如:仙新路过江通道、建宁西路过江通道、地铁4号线二期过江段。让江北人翘首以盼的还有地铁11号线。值得一提的是,地铁4号线二期、地铁11号线这两条地铁建成后,将助力区域融合、跨江融合,对江北的发展格局起到重塑作用。
水润两岸,江北新区更加宜居宜业
在南京江北新区,变化无处不在。在这一方面,江北新区的居民最有发言权。
△江北新区市民中心
“自从七里河畔建成开放后,我每天早晚都会带小狗来散步,岸边的桃树都结果子了,河面也经常能看到野鸭子。”自从七里河改造完成后,家住正荣润锦城的张爷爷有了每天遛弯好去处。
七里河自北向南贯穿江北核心区,不仅是新区重要的通江外河,还是长江、绿水湾进入新区的重要门户。七里河综合整治及开发项目完成后,为江北新区增添了一道城市风景。改造后的七里河,水生动植物的种类更加丰富,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给周边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在七里河西岸,栋栋高楼林立,在花园中建城市的理念真正落地到市民的家门口。
七里河是江北新区增强百姓幸福感的一个缩影。如今滨江绿带、青龙绿带、七里河绿带形成了环状旅游系统,未来将成为江北新区地标性城市旅游圈。沿着滨江岸线,从红色广场到定山城市客厅,从浦口码头再到即将焕新归来的浦口火车站;从研创园隔江相望河西CBD,产业与生活相连,江北与江南融合……江北百姓憧憬的美好生活,正逐渐变成现实。
振兴乡村,绘就幸福宜居新画卷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近年来,江北新区以产业兴旺为特色的同时,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擦亮新区农业招牌。
△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
长芦位于长江之滨,滁河侧岸,耕地面积达2.38万亩。2022年,长芦街道试点打造“长芦臻米”,试点基地面积200亩,从育秧到成品,每个步骤都遵循绿色生产准则,尽最大可能保存“臻米”最优口感,“长芦臻米”上市不到一个月便卖出了5万斤的好成绩。
从会种到“慧”种,江北新区葛塘街道展开了一幅生动的美丽乡村画卷。这里拥有着8000亩水稻田、3000亩水面,不仅自然资源优越,生态环境良好,更有科技力量助阵农业绿色发展,打造“智慧农业”模式,为乡村全面振兴筑基赋能。2023年2月,葛塘街道还荣获“2022年度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农区街镇高质量发展评价”发展奖。
现代快报+记者 刘伟娟
(江北新区党工委宣传和统战部供图)
(校对 季林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