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哨口风筝匠人“王一刀”:我做的风筝“会唱歌”


普普通通的风筝在他手上经过精心雕琢便能随风“唱歌”,在空中奏出“交响乐”,这便是镇江扬中新坝镇“风筝匠人”王建中的奇妙之处。他将葫芦或泡桐木制作成的哨子安装在风筝上,有时候仅调整一刀,就能让哨子呈现出不同的音色,当地人都称他为“王一刀”。因为这门独特的手艺,他受到远近风筝爱好者们的追捧。

△王建中制作的超大风筝

坚守50年的“喜欢”

扬中因四面环江,聚沙成洲,盛产芦、柳、竹,被誉为“扬中三宝”。新坝人利用它们编制生活器具、简单工艺品,风筝也是大家喜欢的小玩意。

在父辈的影响和教授下,8岁时王建中就尝试制作风筝,用芦苇、竹条编制最基础的普通风筝。长大后,他又不断学习研究、反复实践,利用葫芦制作哨子,挂在风筝上,便成了现在的哨口风筝。如今58岁的他,已经坚守技艺50年。

△王建中正在制作哨子

走进王建中的家里,随处可见制作风筝的痕迹,厨房里有他的绘画台,院子的一角堆放着成捆成捆的竹片,大大小小的葫芦,其中一间工作室还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工具:刨子、钻头、起子等,从扎龙骨到绘画上布、风筝定线、哨子的制作,一步一步都是他亲力亲为。

△哨子

哨口风筝的正面是各式各样的手绘图案:瓢虫、蝴蝶、蜈蚣……充满童趣;而反面则是根据需要,装上的大小、形状不一的哨子,能够随着风向、风力的变化奏出不同的“乐曲”。“我喜欢风筝,也喜欢音乐,将这两个结合起来别有韵味。”

△王建中的双手被腐蚀厉害

10只手指甲不同程度腐蚀

为了这份“喜欢”,王建中拜访前辈、查看资料,不断研究学习制作技艺,一个看似简单的风筝,凝聚了多少极致的工艺,而10根手指指甲盖上不同程度的腐蚀就是他追求极致的见证。

“哨子的制作比较费事,材料的选择上以前是用葫芦,现在经过很多次尝试也会使用泡桐树,要分别制作底座和盖子, 然后再用胶水将两部分连接起来,久而久之,手指接触胶水的部分就这样了。”王建中淡淡地说道,他的两只手不止粗糙布满茧子,指甲盖边缘也已经严重遭到腐蚀。

哨口风筝的“灵魂”便是哨子,其制作非常讲究,王建中以家中一只蜜蜂风筝举例,上面装有两个直径约40厘米的哨子,“这两个选用的就是45公分左右粗的泡桐树制作的,将泡桐树干掏空后再一点点凿,打磨,最后上漆,你看哨子壁,只有米粒大小的厚度,这样才能做到轻巧美,易飞上天,一对哨子做下来需要20天时间。”

而要让哨子的音色好听,这就更难了,对于手艺人而言,追求的常常是精益求精,“有时候一个风筝上会根据不同的需求安装两只到几十只不等的哨子,声音的层次是否分明,频率是否和谐需要大量时间的调适,这个也只能凭经验。”

迄今为止,王建中做过的最得意的一只风筝上面安装了66个哨子,风筝总长2.3*1.26米,用时一个多月之久。“主体部分的制作都比较快,但是调节音色需要‘看天’,风力不够的时候风筝飞不起来,也就听不出来音色好坏。”

定制需提前一个月排队

眼下春和景明,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王建中也每天忙个不停,不少风筝爱好者们早早便下了单,“因为纯手工制作周期比较长,通常需要提前一个月下单。”由于制作工艺费时费力,风筝的售价也不便宜,根据风筝大小及哨子数量,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

“我喜欢它的声音,现在我们发烧友们玩的就是声音。”扬中风筝爱好者韩超2月底就预定了一只风筝,整整等了一个月才拿到手,“哨子风筝是我们扬中的一大特色,大中小不同的哨子组合在一起,在风中能够发出浑厚的声音,很有特色!我家里已经收藏了好几只了。”

哨口风筝的放飞需要四级以上的有风天气,当风筝飞上天空时,发出的声音好似一支雄壮的空中交响乐,或激昂高亢,或低沉浑厚,令人惊叹。这项技艺也是扬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地传承这项技艺,新坝镇立新村还建立了“王一刀风筝馆”,里面陈列了王建中制作的造型各异的代表作,时不时邀请他为孩子们授课。“现在扬中喜欢风筝的人不少,但是制作的人寥寥无几,已经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了,我担心未来这项技艺难以传承下去。”

现代快报+ 通讯员 孙薇 蒋丹 记者 曹德伟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