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 滴答——滴答—— ""1 床病人该翻身了 ……"" 大家都抓紧了吗?一二三,翻!"1 月 4 日中午 11 点,南京市第一医院重症五室,是一个刚刚开了 9 天的病区。此起彼伏的呼吸机、监护仪以及各种设备的机械声与医护人员匆忙的脚步交织在一起。重症患者的病情变化瞬息万变,各项高强度的工作容不得半点懈怠,每一步操作都需要小心翼翼不出错 ...... 这里被称为 " 离死神最近的地方 ",是拯救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一个个危重症病人在这里重获新生。
自创 " 糖果翻身法 ",7 名医护为 230 斤患者翻身
气管插管、俯卧位通气、呼吸治疗、抗休克治疗 …… 这是一位体重 230 斤新冠重症患者的治疗闯关过程。从 2022 年 12 月中旬开始,南京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床位开始扩充,12 月 27 日,南京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 5 室病区开放,从急诊转来的第一个危重患者就让医护人员们 " 吓一跳 "。该科主任章淬介绍,这位病人的体重非常大,230 多斤,来的时候病情很危急,做完心脏手术后不久,还患有银屑病、糖尿病和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这给救治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 病人不仅血压很低,气管插管,给与 100% 氧气的情况下,氧饱和度也只有 50 多,而根据临床判断,持续氧饱和度低于 93,就要到医院就诊了。" 章淬说," 这几天,监测血氧、心率等各项生命体征,我们一刻不敢松懈。最难的是每天给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
" 插管固定住!大家都各自抓紧了,一二三,翻起来 …… " 现代快报记者在重症病房看到,给 230 斤体重患者翻身,需要 7 名医护人员,他们提前把枕头、护垫放在合适的位置,充分保护好可能的受压部位,上下两层床单沿左右相反方向卷紧,固定好管路、患者肢体,并在患者头端保护好各种管路,固定气管插管, 统一指挥,左右两边拉动床单,就像卷 " 大白兔 " 奶糖一样,合力帮病人整体翻身。
章淬介绍,这是南京市第一医院医护人员在 2020 年支援武汉期间自主发明的 " 糖果翻身法 ",病人在深镇静、肌松状态翻身比较困难,病人无意识,容易扭伤肢体,各种治疗导管容易脱出,传统的俯卧位通气翻身方法需要多人一起搬动患者,再用枕头、护垫垫起受压部位," 糖果翻身法 " 可以用最少的人,用最高的效率,来帮病人做俯卧位通气。
经过一周的治疗,让章淬感到十分欣慰的是,这位胖胖的患者的病情在逐渐好转,氧合指数大幅上升,病人血压、心率也在稳定。" 他还需要后期更多的积极治疗,才能顺利转入普通病房。"
最艰难的时刻已经挺过来了,全员收治重症患者 180 例
第一波新冠病毒感染高峰后的一周,疫情防控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我记不清自己是具体哪天被感染的,应该是十几号吧。" 章淬回忆,感受到病人突然增多的时候是 12 月中旬。" 没想到病情进展速度那么快,呼吸衰竭,呼吸窘迫的病人一下子多了,病区很快被填满,现有的重症病房不够了。" 在重症病房,患者无法自理,多脏器功能出现不全,需要医护团队 24 小时生命支持,及不间断悉心照顾。加上需要进行各种有创操作,重症科室也成为工作强度和压力最大的科室之一。
除了病房不够,最缺的还是人手。章淬介绍,病区 200 多名医护人员,陆续感染,最难的时候原本 12 小时的一个班,拆分成 6 小时一班,只要退烧了,或者觉得身体还行,医护人员就轮流值班管病人。很多感染后返岗的医护人员,都感觉身体状态赶不上感染前,特别是给病人翻身时,需要更多的人手来帮忙。" 如今,最艰难的时刻我们已经挺过来了,ICU 医护人员相互扶持、轮番上阵经受住了考验,也极尽所能确保危重患者救治。"
据了解,面对重症病人越来越多的现状,为了确保 " 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南京市第一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医院第一时间迅速优化现有资源,扩充重症医学科床位,增开重症病房,扩增床位 15 张,提升重症患者救治能力。同时还组织其他专科医护人员至重症医学科参加轮训,进一步做好危重症救治力量储备。截至目前,全院 5 个 ICU 病区已收治各类重症患者近 180 例,各医护人员始终坚守岗位,全力做好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
通讯员 孙忠河 现代快报 + 记者 安莹 王益 / 文 郑芮 /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