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南京 > 正文
影评丨谈《搜救》中的“父爱”与“大爱”

电影在国际上有着“装在铁盒子里的大使”的盛誉,而在日常生活中,则是大众丰富生活的便捷且解渴的方式。国庆观《搜救》,影片主要塑造了一位“为家而行、为爱而生”的父亲形象,同时带出了以白所为代表的“群体英雄”。以一名大学生的人生阅历,我从中感受到了亲情中的“父爱”和社会中共同奔赴的“大爱”。

父爱是“一道永恒的光”

伴随着乐乐失踪后的搜救行动,影片插叙了家庭生活中的点滴。处在“七、八岁狗都嫌”年龄段的乐乐总爱逆着父母的话行事,不善言辞的父亲阿德总以“原则”来教育乐乐。在雪地里闯祸的乐乐,被父亲阿德用“冷处理”的方式惩罚后,不幸走失。茫茫雪原,极寒天气,搜救乐乐成为一位父亲与大自然的较量。

阿德以执念找到了乐乐,并以命换命,将生的希望留给了乐乐。《搜救》对阿德的命运有过多次暗示:决绝地“为爱而生”。表现阿德几次遇难的俯拍镜头颇具深意:雪崩后,阿德被埋入雪洞的大角度俯拍、阿德抱着乐乐挣扎着敲击冰面时的俯拍、尾声部分阿德微笑着沉入湖底时的俯拍,都在以“上帝视角”向观众传递阿德的形象:人类绵薄之力于自然而言,虽无异于螳臂当车,但父爱不言却如山。当乐乐醒来,他用潜意识的记忆告诉妈妈:“妈妈,我看见水怪了,他抱着我……”在乐乐的印记中,“父爱”的主旨得以凸显。父爱是“一道永恒的光”,“为爱而生”的父亲为家庭打下深深的爱的烙印。

“群体英雄”折射了共同奔赴的大爱

在搜救的过程中,阿德的寻找方式往往冲动莽撞、缺失理智;而雪域搜救队的行事则趋于理性。在暴风雪之夜,又远超了生命极限的时长之后,搜救队暂停了搜救,这引发了阿德和搜救队之间的冲突。白所望着焦虑的阿德,讲述了一段30年前亲身的搜救经历,以共情弥合了冲突。共情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从而达成理解的能力。

《搜救》的插曲强烈地表现了社会大爱。在白所的回忆下,30年前被救的孩子、如今的萧江队长率先唱出了与南斯拉夫电影《桥》同旋律、同歌名的《啊,朋友再见》:“那些誓言,在耳边回旋”;继而是白所的和唱“让信念,对抗着时间”;进而是搜救队员的跟唱“刺骨的风雪,凝固的世界”;并在大合唱“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的旋律中,全体再次共同奔赴,将“群体英雄”的大爱主义推向高潮。在白所遭遇雪崩牺牲时,影片采用了声音蒙太奇的手法,再次用《啊,朋友再见》的单音旋律作为背景音,与大合唱形成对应,以听觉艺术刻画了以白所为代表的“群体英雄”形象。

《搜救》对爱的诠释是“接地气”的:从亲情入手,引发观众对“父爱”的共鸣;从共情入手,用“大爱”感召观众的“同理心”。这引发了我对“父爱”的致敬和对“大爱”的颂扬。

何沚若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