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南京 > 正文
快快评丨同名同姓“乌龙案”,解冻账号不是终点



天降“老赖”头衔,家住南京市秦淮区的王先生怎么也想不到,一夜之间,自己竟背上莫名官司,成为“被告”。而真正的被告“王先生A”,是一个和他同名同姓的人。

5月27日,现代快报+报道了《南京一市民遭遇“乌龙案”,因与被告同名同姓成了“替罪羊”》一案。王先生因为和拖欠装修款的王先生A同名同姓,被人告到天津市武清区法院。而这起天外飞来的官司,王先生根本不知道,接下来输官司、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自然也无从知晓,直到他的账号已被冻结无法消费。此事引发了网友的热议。最新消息传来,此事出现转机,法院已和王先生联系,承诺可以解冻,需要走相关程序。

看来,王先生很快就能从这件乌龙事件中摆脱出来,这得益于法院闻过则改的态度和迅速纠错的决心,值得为法院点个大大的赞。但复盘整个事件,仍有几点疑问需要厘清。

原告律师曾持法院的调查令,前往通讯公司通过手机号核查真正的被告“王先生A”的身份信息,未果。然而,从裁定书开始,审理笔录、判决书中所使用的被告身份信息,均是王先生的。在我国,公民的身份信息受到严格的法律保护。即使是警察,如果不是为了办案需要而查个人信息,也属于违法行为。原告方的正确操作应该是前往法院开具调查令,持调查令到相关单位查询,他们此前确实是这样做的,完全符合法律程序。不过,在通讯公司明确告知无法查询异地机主身份信息的情况下,原告方,还是获得了王先生的身份证、住址等个人信息。正是获取了错误的身份信息,才导致了后面的乌龙事件,让王先生成了“替罪羊”。那么,通过合法程序没有获取的信息,原告方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得的?是谁为他们提供了信息?其操作是否合法?是否是有人公权私用,暗箱调取公民信息?如果存在公权私用,任意调取公民信息的行为,不仅侵犯了公民隐私权,更严重伤及社会诚信,令公众丧失安全感。这个问题细思极恐,希望能查明真相。

由于各种原因判错案在所难免,出错并不可怕,但要有相应的纠错机制。“乌龙案”害得王先生账号被冻结长达1个月,如今存款、工资都取不出来,只能找朋友借钱过日子。他试图“翻案”却发现陷入了死循环。审判员建议他去法院提出执行异议,执行法官则让他去申请再审。面对诉求,审判、执行法官互踢皮球,针对类似推诿现象,是否会有相应问责?遇到错判、误判,法院内部有没有立即启动纠错机制?比如尽早并主动启动审判监督程序,而不是让无辜者为公平正义四处奔走。

天降“乌龙”,王先生不幸“躺枪”,解冻账号不是终点,希望法院闻过则喜,进一步调查真相,搞清楚来龙去脉,回答公众的疑问,也可成为后事之师。

现代快报+ 评论员 灵灵幺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