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早樱开罢,一场春雨席卷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校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师生再次重返云端,开启线上教学模式。虽然是网课,但丝毫不影响老师们的发挥。不少老师各显神通,给学生带来最真实的上课体验。其中,每次上课前,应用气象学院江晓东副教授就将试验田的农作物带入“云课堂”,讲述不同气候条件下农作物的生长特征和规律。
“上课前,我会去试验田采些样本回来”
作物栽培与作物的生长发育、天气等条件息息相关。为了给同学们上好《作物栽培学》,江晓东的办公室随处可见小麦、稻穗、棉花等作物。
△ 江晓东正在上课
认识作物,就要了解不同时期作物生长的形态和变化。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往常,江晓东都要带着学生到标本园区、试验田观察作物的生长发育状态和测定相关的指标。“现在上网课,我们只能通过摄像头将作物展示给大家,不过这样也更生动形象一些。”
气候特点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江晓东的课程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每逢节气,他都会向学生们介绍节气的气候特征以及南北农作物的生长差异,从而让学生理解不同地区的农事操作特点。
△ 江晓东此前带学生在室外上课
俗语说,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前几日恰逢春分节气,江晓东就给同学们上了一堂关于春分节气小麦栽培管理的课程。
上课前夕,江晓东特地去他和学生一起栽种的标本园区,采摘了一些不同生长状态的小麦植株。他剥开茎鞘中的小麦幼穗,给同学们一一讲述。
“由于南北气候差异,在北方春分是小麦拔节的阶段,而南方小麦即将孕穗。春季温度回升快,小麦的生长发育速度非常快,天气变化会对南北方的小麦产生不一样的影响。”
近期,南京迎来又一波降温。江晓东又结合这样的天气,讲述如何进行小麦管理。除了小麦,油菜也是春天的主要农作物,未来的课堂,他将让更多田间地头的农作物,进入学生课堂。
“虽然不能在课堂上向大家介绍农作物,但在摄像头前展示也能让学生清楚地观察,这也是线上教学的优势。”江晓东指着手边刚刚去田里采摘回来的教学样品说,这门课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希望疫情消散后,尽快带学生们去田地间再上课。
427门课、1116个教学班开启网课模式
江晓东的课堂只是南信大生动网课的一个缩影,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在南信大线上开课首日,共有427门课程、1116个教学班进行。
△ 庄建军在线上讲授《学做机器人》课程
庄建军的《学做机器人》课程里,实践操作是不可或缺的一步,线上授课后他除了侧重于理论的讲解,还尽力用各种方式增加学生对机器人的感性认识。为了还原最真实的课堂,庄建军在线上向同学们展示着机器人的实物,同时,他还准备将机器人发给学生,让同学们在宿舍也可以动手实践。
△ 刘凯在线上讲授书法课
艺术学院的刘凯这段时间在打造属于自己的线上课程,书法课便是他的主攻方向。为了使蕴含美学的书法更吸睛,刘凯会在做课程设计时设置专业问题,让同学们以宿舍为单位讨论问题,这样既调动了宿舍氛围,也增加了课堂互动环节。
“线上教学对学生和我都是一个考验,为了给大家展示书法魅力,我都是直接拉近镜头,让同学看我运笔,这样他们有时还能录下视频反复揣摩。”刘凯说。
“线上教学最大的优势就是学生可以录屏,课后反复观看。”为了展示无人机这样稍显复杂难懂的课程,刘云平在办公室上网课时,都是一会儿回到电脑前讲理论,一会儿又到无人机前来直播。他说,虽然线上和线下的上课形式在变,但不变的是南信大老师们都在尽力上好每堂课。
好体质才有好未来,教师编排元气满满的防疫操
为了强身健体,近期,体育部老师王峥和团队成员陈敏等特地编排了防疫操。
△ 防疫操
“希望同学们在疫情期间依旧坚持运动,科学合理的健康运动有助于增强抵抗力和身体活力。”王峥介绍,他们的防疫操里包含热身运动、力量练习、全身运动、柔韧拉伸、放松运动等动作。“同学们即使在宿舍环境中,也可以练起来。”
不只是老师专心认真,同学们也很少“摸鱼”。无论在教室还是宿舍,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大家都在认真听课。
△ 学生们在宿舍练习
你想象中的线上体育课什么样?2021级计软院张梦娇卖力地在向远方好友介绍自己的线上武术课。“虽然不能亲眼见到老师示范动作,但能跟着提前录制好的视频进行练习,还能激发喜欢跳舞的舍友一起加入。”在她的带领和互动下,远方的好友也和她一起讨论如何分解武术动作。
通讯员 林雯 严常坤 现代快报+记者 李楠
(通讯员供图)
- 南京
- 2022-03-25 22:03:08
- 南京
- 2022-03-25 21:18:20
- 南京
- 2022-03-25 21:07:10
- 南京
- 2022-03-25 20:5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