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刘静妍/文 钱念秋/后期)最近,不少人因疫情居家。有人刷完了热播剧《人世间》,有人刚巧复原了剧中同一年代老屋的“同款”微缩版。
家住江宁的微型榫卯结构木作非遗传承人陈和生,在朋友圈晒出托在掌心上的“房子”,纯木结构,榫卯衔接,不修饰涂漆,看起来就和他记忆深处的那个年代一样,朴实无华。
20世纪70年代初,在句容茅庄村,他在这间刚盖成的新居里住了三四年。半草半瓦的屋舍不避风和雪,昏黄的煤油灯映照着一个年轻人放飞的思绪和梦想。
微型榫卯结构木作“盖房子”,追求高度还原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座微型木作房屋,从梁、柱、椽子到墙、门窗,全是榫卯结构,高度还原。
“我才为它上了梁,梁上可见贴的红纸。椽子基本钉好,准备给这半草半瓦的房子上瓦和缮草。”陈和生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盖房子”对他来说实在不容易,特别是可用三根圆棍代替的梁,为追求还原,他硬是做成了十二根梁,首尾榫卯相接,再打眼投在柱子上。
他回忆,当年盖房子的时候,由于钱不够,四开间的房只能有两开间用“洋瓦”。为了尽可能地还原那种瓦,他找了一块料,准备锯成薄片,给房子配“洋瓦”。“材料非常硬,刚锉好的锯子开料也吃力。可惜材料锯出来颜色黑了点,与记忆中那便宜的、红不红黑不黑的瓦相比有点差距,只好再找木料重做。”
这两天,他怕盖了房顶后有些细节看不到了,于是以自家菜花地为背景,拍下这还未完工的小房子,和朋友们分享这份即将“大功告成”的喜悦。“这不就是《人世间》同款吗?”朋友圈里有人惊叹。为此,陈和生也去追了剧,发现满屏都是回忆和共情点。
从柴草间搬进新居,半草半瓦盖的屋舍不避风雪
1969年春节过后,年仅19岁的陈和生离开南京,去了句容茅庄村。一开始,他和同伴被安排住进了一个老大妈家里,屋里光线昏暗,还停放着一口寿材。“我们这些城里孩子,刚去的时候都有几分害怕。”陈和生回忆,他住的是打扫出来的一间堆柴草的屋子,对面就是猪圈。
1970年,村里开始为他们盖房子,一共盖了四间,其中两间盖的是草,两间盖的是瓦。房子盖好快上梁的时候,按照农村习俗,都要贴红纸。
一年之后,他终于搬进了新居,虽然比原来住的环境好多了,但条件还是很简陋。窗户是窄窄的一条缝,没有窗框、没有玻璃,下雨天雨滴会洒进来,下雪天雪花会飘进来。遇上西北风,他就卷了稻草塞上窗户洞。窗户一塞上,家里就全黑了,只能点上煤油灯。因为买不起煤油,煤油灯里点的其实是柴油,这就是家里唯一的光源。
在这间当时新盖的房子里,他住了将近4年。
△陈和生(左)和朋友在老屋前合影
缱绻半个世纪,忘不了青春岁月和黄土地情结
时隔近半个世纪,陈和生早已回到南京,居住在环境清幽的高层住宅小区。但在记忆深处,他始终忘不了那座半草半瓦盖成的老屋,那段萦绕心田的黄土地情结。
“忘不了,忘不了。”陈和生每当和提起这段经历,就像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感觉几天几夜也说不完。
为什么那么难忘?陈和生坦言,其实当时住进去的时候心情很平静,没有因为居住条件改善而特别兴奋,因为他更憧憬着能继续去读书求学。但就是在那里,他曾经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看书,任思绪放飞,憧憬着未来与梦想,也思念着故乡和亲人。几十年过去,小屋里的生活场景仍历历在目。
他和当地的老乡关系都很好,离开后也没断了来往。后来,这间房屋先后被用来养蘑菇、养牛。1994年,他回到这间老屋前,和好朋友在牛棚前拍下了一张合影。如今,在他看来,这张“历史照片”也显得弥足珍贵。
于他而言,那是一段非常宝贵的人生经历,虽然吃了不少苦,但也磨练了他坚韧的品格。“去之前,我是一个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小伙子;从那里走出来,我已经成长为一个能有所担当的青壮年了,肩膀都磨出了老茧。”
- 南京
- 2022-03-23 20:29:04
- 南京
- 2022-03-23 20:26:49
- 南京
- 2022-03-23 20:25:22
- 南京
- 2022-03-23 20:1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