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2021年以来,国家林草局对全国野猪等野生动物致害问题开展了摸底调查,决定在山西、四川、福建、江西、河北等14个省(区)开展防控野猪危害综合试点。近日,国家林草局网站发布关于《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征求意见稿)》,拟将野猪从“三有”动物名录删除,这是否意味着以后野猪可以被随意捕杀?野猪防害,主要针对什么内容?
现代快报记者对话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防控野猪危害综合试点专家组成员、东北林业大学教授张明海。
△ 张明海 受访者供图
现代快报:近年来,野猪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生活居住的地方,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张明海: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野猪自身的生态生物学特性,也就是内因;另一方面是它目前受到的生存环境的影响,这是外因。
从野猪自身的生态生物学特性来说,野猪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除了能采食林中的枝叶草、坚果、酱果等食物,也偏爱农田的农作物。近几年,随着我们保护力度的加强,野猪种群恢复速度较快。从全国范围来看,野猪主要出现于农林交错地带,也可以说是山区和平原的交错地带。当然野猪也会出现在村屯,甚至跑到城市郊区的周边地区。
△ 野猪“按摩”的痕迹
从外因来看,由于大尺度自然生态环境的变迁,特别是气候出现不规则的灾变性。例如有些地区连续干旱,有的地区连续洪涝等情况,对包括野猪在内的野生动物活动影响非常大。同时,人类的活动也加剧了野猪原生栖息地的分割、压缩及破碎化。例如高速公路、高铁的出现对野猪的活动分布区进行了切割。此外,以前人类对林区大规模的采伐,使野猪原来的生存环境遭到很大的破坏。从学术上说,这叫生境或者栖息地的破碎化,这是普遍存在的。
野猪想要生存,就要扩大分布区。因此,它们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甚至对农田造成很大的破坏。
现代快报:野猪目前主要有哪些危害?
△ 野猪打滚的痕迹
张明海:从全国范围来看,野猪主要的危害还是对农作物的毁坏,以偷食和践踏农田为主。至于说野猪进到村屯,甚至进入到城市,从大的发生概率来看,属于偶发性的小概率事件,不过这种事件有时甚至威胁到生命,这就很严重。
野猪不是凶猛动物,一般来讲不会主动攻击人,对人的伤害是偶发的。总的来说,野猪的主要危害还是对农作物的毁坏,这也是我们防控野猪的一个主要针对内容。
现代快报:现在针对野猪的防控举措有哪些?目的是什么?
张明海:目前,全国14个省(区)开展野猪种群调控及危害综合防治的试点工作,现在已经到年末了,大部分省区已经启动,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防控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方面,针对野猪种群进行直接的调控,也就是进行猎捕或猎杀。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应急性举措,对种群的控制效果是最快速的,适用于野猪对农作物的毁害程度很大的重灾区。狩猎人才不足是如今存在的一个问题; 第二个方面,开展主动预防,对野猪危害进行综合防治。比如建电围栏,把农田地围起来等措施,我们在不断尝试投资小、见效快、易操作,被老百姓所接受的方式;第三方面,进行损害补偿。补偿的标准和方式由各省当地政府根据经济状况而定。
进行野猪防害,就是想把野猪的种群数量调控在它的环境容纳量之下,最小种群之上,保证野猪在自然生态系统发挥正常的作用。我们还要在保证当地人身与经济安全的前提下,让人类与野生动物和谐共生。
现代快报:野猪拟从“三有”动物名录删除,是否意味着以后可以对野猪任意捕杀?
△ 红外相机拍摄的野猪 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所供图
张明海:拟把野猪从“三有”动物名录删除,主要原则是为了利于社会发展。这样一来,野猪种群调控的操作空间更大,也更有利于推进这次野猪综合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尽管野猪保护等级可能因此降低,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捕杀野猪,甚至赶尽杀绝。2000年野猪被列入“三有”名录,说明了野猪的价值。野猪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成员,有自身的生态位,对于控制森林群落或者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大型食肉动物的主要猎物,是维持大型动物种群稳定或恢复的一个主要元素。野猪还是家猪的祖先,有非常重要的遗传资源、遗传基因。
2020年,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食用、买卖野生动物是违法的。狩猎后的野猪如何处理?大家都很关注,现在提出可以放到动物园里作为大型肉食动物的食物,买卖和食用是绝对不可以的。
现代快报:上海的貉、云南的象,和野猪是不是同一个问题?到底是生态环境变好吸引了动物?还是我们侵占了它们的生态空间?
张明海:从问题的性质来看,上海的貉、云南的亚洲象和现在我们谈到的野猪,都属于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的情况,给人类的正常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这三者从发生冲突的频次、范围、危害的程度以及产生的原因都是不一样的。
我们不否认随着公众对生态环境,包括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提高,使野猪的种群能够快速地恢复;但人类的活动也影响着它们的生存空间,也就是说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侵占了它们的空间。尽管后来为了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退耕还林,但这并不意味着被侵占的都还给了野生动物,还林的生态效应是有一定时滞的,当森林恢复到满足野生动物的生态需求时,它们才会慢慢回归。
我们该反省自己,野猪的天敌为什么消失?实际上与我们对环境的破坏是有关系的,像虎、豹、猞猁、狼、熊等大型野生食肉动物对环境是敏感的,对环境的要求也比较高。怎样才能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作用?我们希望的理想状态是,野猪的种群由它的捕食者来控制。
现代快报:在您看来,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冲突该如何缓解?
张明海:相较于野生动物来说,人类是强者。在处理人兽冲突的情况下,不能仅仅考虑到人类自身受到的危害,也要站在野生动物的角度考虑。人和野生动物应该各退一步,达到一个和谐的平衡点。
我建议开展生态恢复,比如针对野猪,我们能不能加大对它上一级天敌的恢复?属于次级消费者的野猪,我们是否要对植物群落加大保护或者修复力度?要发挥生态系统自我调控的能力,也就是恢复物种之间食物链的关系,这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
此外,要定期开展种群调查,建立长期的监测网络,定期发布预警预报,采取科学施策。野生动物对农户造成的危害,要依法补偿,而补偿资金的筹措,是否能调动社会各界成立野生动物保护基金,用社会的力量来帮助一些贫困地区解决动物损害补偿经费短缺的问题。
△ 张明海(右)野外指导研究生安装远红外自动相机,监测野猪活动 受访者供图
法制管理和宣传教育也要加强,任何动物都具备有害和有益的双重性,我们不能剥夺任何动物在生态系统的生存权利,不能对野猪赶尽杀绝,要把这个物种保留下来发挥其生态作用。大家都来关爱、保护野生动物,最终实际上是保护了我们自己的生存环境,给工业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生态保障,这也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发展。
现代快报+ 记者 于露 熊平平/文 钱念秋/摄
- 南京
- 2021-12-18 13:26:53
- 南京
- 2021-12-18 13:19:18
- 南京
- 2021-12-18 13:12:44
- 南京
- 2021-12-18 11:58:28
- 南京
- 2021-12-18 11: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