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借鉴脱口秀、开放麦等形式让大道理接地气,创新理论宣讲圈粉年轻人

现代快报讯(记者 葛小林)“群众发火就像游戏卡关,咱得递攻略,别总想当BOSS。”“年轻人心中的成见是座大山,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处理投诉热线,简直考验‘情报分析’能力!”……8月28日上午,常州经开区横林镇秋白书院内,“理论江南燕·槐香入万家”理论小剧场正在上演。来自横林本土的宣讲者以脱口秀形式,将基层治理中的沟通技巧融入幽默表达。

5C564C67379B28A22CF40731896572E2.jpg

这一生动场景,正是常州市“江南燕”新时代青年“学理论、用理论”系列活动在基层的鲜活实践。自今年6月市委宣传部等多部门联合启动该系列活动以来,常州经开区率先响应,以“青年语态、群众视角”打造“江南燕理论小剧场”,已陆续走进丁堰、横山桥、遥观、横林,用“烟火气”激活理论宣讲“大能量”,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千年运河畔,理论宣讲换“新颜”

“谁说理论学习就得正襟危坐?”7月10日丁堰街道首演现场,随着“理响号”文化航船模型亮相,《家在运河边》主题短片缓缓播放,桨声灯影里的运河记忆瞬间拉近距离。三新经济专班和运河文旅两大工作专班的宣讲员抛开“长篇大论”,用“项目化”语言解读“如何让新发展理念在运河边落地”;青年脱口秀组合“刘连王返”将“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金句,转化为“从‘我不会’到‘我能行’”的成长故事,让会议室里的“教案”闯进年轻人“朋友圈”。

这样的创新,源于对理论传播痛点的深刻洞察。“传统宣讲单向灌输,年轻人坐不住、听不进。”常州经开区党群工作部相关负责人坦言,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尤其是吸引青年群体,成为基层理论武装的重要课题。借鉴脱口秀、开放麦等年轻人喜爱的形式,经开区打造“江南燕理论小剧场”,从场地、队伍、内容三方面破题——整合40余处村社党群服务中心、企业会议室、文化场馆作为阵地,更与江苏理工学院等高校共建,让专业力量为理论宣讲“把脉”。

在横山桥镇“星火站”专场,这种创新更显生动。网红“横山桥洪牛起重”王洪国用最地道的“常普”(常州口音普通话),拆解“横山桥”地名文化,将“水芹百叶酒席面”俚语融入宣讲;“产业星探”周鋆以《“涂”变“涂强”》为题,用脱口秀揭秘绿色涂料集聚区如何实现“从传统化工到环保转型”。现场的“理论金句刮刮乐”环节,观众刮开卡片寻找与节目匹配的金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等理念,在互动中悄然扎根。


烟火气里,大道理接“地气”

“一块旧写字板,记录着五一村‘老梅书记’带领村民修路、建厂的故事,这就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丁堰的小剧场中,《一块旧写字板》的讲述让观众热泪盈眶。宣讲者没有空谈理论,而是以“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让乡村振兴从抽象概念变成可感可知的奋斗历程。这种“故事化呈现”,正是经开区理论宣讲的核心密码。他们坚持“本土化转化、生活化解读”,将政治话语、理论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青年话语。

“江南燕”理论小剧场遥观站活动.jpg

在遥观镇专场中,青年干部吐槽“处理投诉热线像做情报分析”,用工作中的真实案例阐释“基层强则国家强”;横林镇专场里,从码农转型的稻田守护者、车间焊工的“工匠梦”,用亲身经历诠释“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理论宣讲不能‘就理论谈理论’,要盯着群众的‘急难愁盼’。”江苏理工学院“乐之秋白”宣讲团理论导师沈丽珺认为,经开区的实践抓住了关键——在横山桥,他们聚焦企业绿色转型;在遥观,围绕基层治理难题;在横林,紧扣乡村振兴与文明创建,“每个主题都戳中群众关注点,再用幽默语言包装,理论自然有了吸引力。”

据悉,四场活动现场参与超2000人次,线上直播吸引上万网友观看,《运河水岸 岁月回响》等作品在“学习强国”平台获上万浏览量。更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兼职宣讲人员加入其中,让理论传播覆盖到社区、企业、校园等不同场景,以更贴近群众的方式落地生根。

“下一步,我们要推动理论小剧场从‘送理论’向‘种理论’转变。”常州经开区党群工作部部长吴武装表示,计划将小剧场搬进商圈、文创园区,培育观众“主动参与”的文化氛围,同时开发更多短视频、情景剧等线上产品,让党的创新理论不仅“听得进”,更能“传得开”。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