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拍到的昆虫,现在还能见到、能拍到。”对生态摄影师于哲来说,这个季节最爱的取景地便是常州市天宁区的横塘河湿地公园。这里紧扣“人文、自然、生态”,突出生物多样性。在他的镜头里,这里植被茂密、环境优美,沿岸两岸的原生植丰富完好,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近年来,天宁区通过持续推进生态绿城建设,5年新增绿化面积400公顷。2020年,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7%以上。
行进在可持续发展的坦途上,大步迈入青山绿水间,天宁区厚植生态文明,让主城焕发新机。
探索美
今年初夏,从天宁古运河畔放眼望去,长达14.8公里的环岛路,拥有近百公顷滨河绿地,全民健身中心、街道服务中心以及学校、公园、商业综合体等设施星罗棋布。
“过去这里遍布600家纺织、印染、化工厂房,是典型的老工业基地。”在雕庄街道居民汤水保的回忆中,这是一条酸味、苦味、辣味、腥味、臭味交杂在一起“五味路”。随着凤凰新城建设的启动,这里迎来了生态水系及内部水系沟通重整。以五园荟秀、采菱公园、凤凰公园、洲头公园为核心节点,构建了一座绿色共享的生态大岛。
雕庄街道环岛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实现“青山”与“金山”共赢,天宁区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全过程。天宁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天宁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关于大力推进美丽天宁建设的实施意见》,成立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总指挥的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进行专题部署。
生态保护不断“加码”,在常州市首创“河道警长制”,成立首个河道“两违三乱”联合治理办公室和河长制联防联管工作站,建立起水利、公安联防联管机制;率先探索分级分类防治污染工作,在全市开展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分级分类规范化管理,与应急管理部门联动协商,共同印发《天宁区重点企业污染防治设施分级分类规范化管理制度》,获全市推广。
一项项制度出台,一个个举措落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保障和有力支撑,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主旋律。
实现美
“嗨,亲爱的小伙伴们,我是位于天宁区青龙街道的广源热电,我要光荣退出舞台了……”
去年,一封来自广源热电的告别信在朋友圈被广泛转发。随着广源热电燃煤机组退出历史舞台,天宁区成为常州市第二个“无煤区”。
天宁区围绕突出的环境问题,不断加码整治力度、升级监测手段,用铁的决心,守护锦绣天宁。据统计,2017年至今,天宁累计推进完成各类项目任务1859项,非电行业煤炭消费总量同比2016年削减30万吨,完成整治“散乱污”企业639家, 111个规划发展村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41公里污水管网。
美丽乡村黄天荡
省“水十条”考核断面北塘河青洋桥断面、新沟河粮庄桥断面全部达标,城区黑臭水体消除率达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2020年,天宁区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全市第一等次;PM2.5平均浓度为37微克每立方米,较2019年下降15.1%,位列全市第一;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2.0%,较2019年增加46天,是2013年以来的最好成绩。
随着 “散乱污”企业和 “脏乱差”行业的整治完成,更多的优质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水产生态养殖、种养一体化、种植业清洁生产为代表的生态循环农业,建成双丰水产养殖尾水生态净化“绿岛”,“焦溪二花脸”“黄天荡清水蟹”“焦溪翠冠梨”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树立老工业区转型发展模范,抓住凤凰新城纺织与生物医药两大核心产业转型提质,推进产、城、人融合发展;深化工业互联网领航数字经济,推动天宁区300余家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和两化融合贯标建设,形成了一套区域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的“天宁模式”。
当前,天宁正以贯彻落实全市“532”发展战略为契机,加快培育一批绿色制造样板,扛起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担当”。
共享美
全长3.4公里的龙游河,流经朝阳新村、丽华一村等13个居住小区和3个自然村,是镶嵌在美丽天宁上的一泓秀水,也承载着周边7万多群众的期许与未来。
今年,天宁区全力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将龙游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列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重点之一,总投资5亿元,狠下绣花功夫,实施河道疏浚、步道环通、污水治理、绿化提升、设施完善等工程,昔日“龙须沟”变身“幸福河”。
努力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是民生也是民意。天宁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为方向和动力,按下生态文明建设 “快进键”,让百姓共享发展硕果。
启动查家湾生态修复工程,将地质灾害治理、生态修复及美丽乡村建设 “一盘棋”统筹推进,累计恢复被损毁山体近4万平方米,增加绿化植被面积近8万平方米,“矿山”变成了“青山”,把“危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百年学府路”罗汉路焕新亮相
纵深推进老城厢复兴,打造了“百年学府路”罗汉路,“最美林荫路”红梅路等多条精品道路,推进了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老旧小区改造等一批亮点工程,赋予老城厢新的内涵。
实施焦溪古镇保护与利用工程,整合古村资源,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传承古镇文化、打造江南水乡古镇文化品牌贡献常州力量。
率先构建完成生活垃圾可回收物收集、中转、回收再利用的“点、站、厂”闭环体系,并在全市推广。
人居环境更美好,生活方式绿色化。当前,随着锦绣主城的“颜值”和“气质”不断提升,“美丽天宁”的目标正在渐行渐近。
- 即时新闻
- 2021-12-23 14:47:18
- 即时新闻
- 2021-12-23 14:47:03
- 即时新闻
- 2021-12-23 14:46:43
- 即时新闻
- 2021-12-23 14:4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