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常州武进:厚植双创沃土 培养新工科人才

常州市武进区是全国首期双创区域示范基地之一,在这片创新创业的沃土上,作为首个由中以两国政府共建的创新示范园区,中国以色列常州创新园依托高层级平台优势和丰富的资源渠道,自2018年开始,便引入以色列高等教育创新资源,全力开展“新工科”创新人才联合培养。今年10月初,国家发改委下发了2021年度全面创新改革任务揭榜清单通知书,由中以研究院和常州大学作为共同实施主体的“新型研发机构科教融合培养产业创新人才”项目赫然在列。从零到一,武进区的“新工科”人才培养加速驶入快车道。



中国以色列常州创新园

完善培养体系 增强内生动力

面对当前国内传统工科人才培养较为单一,且欠缺系统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的窘境,今年以来,武进区双创示范基地深入开展“精益创业带动就业”专项行动,以中以常州创新园平台为重点,大力推进人才创新培育,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人才作为第一资源。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课程体系设置、链接全球教育资源、建立新型评价模式等措施,构建了以项目实践为导向、政产学研联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多维度综合评价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

四方联动,重建组织机构。由政府有关部门、创新平台、企业(专业化师资)、学校四方合作,共同成立“智能制造新工科人才培养基地工作组”,负责“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管理工作,充分调动“政、产、学、研”各方力量,导入优质的教学及实践资源,提供全流程、全要素的创新人才培育保障。

交叉融合,重构课程体系。以贯穿全教学时程的“项目制课程流”为主线,针对创新项目实践需要,反向设计课程体系。每个项目需覆盖机械、电控、编程相关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将传统机械、电控、信息课程深度融合,所有学生既能共同学习智能制造核心课程,又可根据个人兴趣在不同方向进行更加深度的专业学习,真正实现多学科交叉培养、跨专业学习。

校企融合,重构课程内容。武进区在探索过程中,充分将动手实践融入教学环节,将“实际项目”课程化。与企业共同围绕核心专业能力整合课程,为机械类学生的机械工程设计能力、电控类学生的电子设计与控制能力、信息类学生的编程能力分别建设“机械设计”“电子设计”“机器人设计”“程序设计”等高集成度课程,在渐进式实践中逐步掌握学科理论知识,形成独具特色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教学资源。

此外,在新的培养体系中,教师的评价体系也被充分考虑在内,进一步拓宽了新工科教师的职业发展通道。

人才培养结硕果 “新工科”落地开花

武进区的“新工科”人才培养基地,位于中以常州创新园固立高端装备创新中心。走进内部,8000平方米的教学办公场地和8000平方米的项目孵化场地逐一映入眼帘。



xbotpark科创冬令营

今年7月下旬,XBOTPARK2021科创夏令营,在这里正式开营。本次夏令营正是以“新工科”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理工科高校的30多名优秀学生,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先后学习了设计思维、原型机制作及迭代等课程,从理论思维到动手能力,从创新创业方法论到实地用户研究,全面提升了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在校期间主攻机械电子工程方向,受到创业启蒙,希望围绕机器人和智能C端有所建树。”江南大学毕业生王垚创业方向与本次夏令营主题十分契合,第一时间报名参加。

截至目前,常州大学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也已整体入驻“新工科”基地,现有学生100人。该基地通过小班精英化教学、项目化课程设置,实现了多方突破,在读学生的动手能力、项目化实践能力显著提升,已获得人均专利0.4项,高年级学生国家级学科竞赛获奖人均2项。

同时,基地还积极推动与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的合作,由本·古里安大学为基地提供国际化“新工科”教育资源和在线全英语授课课程。双方共同打造了智能制造联合研究生培养项目,每年遴选5-10名优秀毕业生赴本·古里安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硕士毕业后,学生将回到“新工科”基地实习半年,开展“新工科”创新创业项目实践。

“搭建智能制造‘新工科’人才培养基地,将其建设成为教育理念先进、培养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主旨的‘创新创业人才工厂’。”武进区发改局局长夷建良介绍,未来,武进将继续面向高端智能制造产业领域,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核心专业能力突出、能够跨学科领域工作、具备专业创新实践能力的高层次“新工科”人才。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