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一“荐”如故|三大名锦呼唤高山锦!两岸青年共溯中华锦绣根脉


“客从西北来,遗我翠织成。”近日,来自澳门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黄彦霓、来自香港的同校学生梁雅雯,在台湾青年、南京云锦博物馆品牌中心主管何冠奕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锦绣寻根”之旅。

龙袍料里藏匠心,17米织物凝结千年工艺

步入博物馆展厅,一件复原的万历皇帝妆花纱通袖龙襕龙袍料瞬间吸引了两位女生的目光。“这些纹样精细得像画上去的,完全看不到拼接痕迹!”梁雅雯忍不住惊叹。何冠奕笑着解释,这件总长17米的龙袍料,耗费了1840根经线与12万根纬线,采用“织成”工艺将前胸、后背、衣领、衣襟的纹样完整织于一块面料之上,“古代织龙袍绝不允许有拼接缝,这正是老祖宗工艺的精妙之处。”

更让两人震撼的是,妆花纱龙袍料的工艺曾一度失传。“为了复原它,我们不仅重新研究纹样,还复刻了对应的织机。”何冠奕的话语中满是自豪,“历经多年努力,才让这项精湛技艺重见天日。”黄彦霓感慨:“原来一件织物要倾注这么多心血,这简直是‘指尖上的江山’。”

在博物馆的织造体验区,一台高4米、长5.6米、宽1.4米的大花楼木织机静静矗立。“这台织机需要两位师傅配合才能运转。”何冠奕指着织机介绍,上方师傅负责提拽花本,将纹样“密码”解码后与经线相连,每一次提拽都会形成不同开口;下方师傅则通过挖花盘织,将色彩融入云锦之中。

“师傅们每天工作8小时,一天只能织5~6厘米。”何冠奕的话让二位同学直呼“不可思议”,“难怪说‘寸锦寸金’,这不仅是面料,更是时间与匠心的结晶。”此时,织机上正呈现着云锦的反面,抽象的纹路在师傅们的配合下逐渐成形。“现在看到的还不是最终模样,织好后翻面才能见真章。”何冠奕说,正是一代代工匠的坚守,才让云锦技艺得以延续。

三地工艺对话,共寻纹样里的文化共鸣

欣赏完场馆内琳琅满目的云锦藏品,两位同学不禁联想到家乡各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

何冠奕介绍,中国有三大名锦,分别是南京云锦、四川蜀锦与苏州宋锦,各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精湛工艺;而在他的家乡中国台湾,也有一种特色纺织物——高山锦,承载着当地少数民族的独特智慧与生活美学。“它们虽在纹样设计、制作工艺上各有千秋,但都凝聚着古人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高山锦也会像云锦这样织龙纹、凤纹吗?”面对两人的好奇提问,何冠奕笑着解答,台湾高山族更偏爱织造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纹样,比如象征守护神的百步蛇纹,或是日常使用的陶罐纹。

随后,他带领两人来到展柜前,指着一匹魏晋南北朝对鸟对羊纹锦的复制件补充道,云锦也会织造承载美好向往的纹样。这匹锦以金色为底,橙红色对鸟相对而立,鸟喙衔着缠枝卷草纹;下方蓝色对羊羊角圆润,纹样两两对称、疏密有致。

“这些纹样都有深层寓意。”何冠奕进一步讲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兴盛,对鸟纹受西域文化影响,常象征“成双成对、吉祥和乐”;而“羊”在古汉语中与“祥”谐音,代表“吉祥安康”。

“无论是云锦的龙纹、凤纹、对鸟对羊纹,还是台湾高山锦的百步蛇纹、陶罐纹,尽管纹样、工艺不同,但都饱含对生活的热爱,这正是我们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

梁雅雯听完感慨:“原来千百年前的人就会把生活愿望织进衣物,和我们现在喜欢在文创上印吉祥图案如出一辙!”黄彦霓也点头认同:“这种把美好期许‘穿’在身上的浪漫,真是深深刻在我们民族骨子里。”

2025年9月起,现代快报发起“一‘荐’如故——两岸青年国宝推荐官共创计划”。此次云锦探访,正是该计划的系列活动之一。来自港澳台的3名青年,以沉浸式体验亲手触摸千年云锦的经纬脉络,在穿针引线间感受传统文化的匠心传承。这份跨越海峡的文化共鸣,让两岸青年对民族传统的认同感愈发强烈。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裴诗语 任雨风 于露/文 蔡玥 张仁松 丁碧轩/摄 高航/编导 仇泽雨/后期 王雨/设计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