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现代快报全媒体
- 编辑:周冬梅
- 时间:2025-11-20 21:09:11
“在江浙沪实现‘洱海’自由,洪泽湖旅游公路自驾,一半是湖光山色,另一半是1800年的治水史诗。”近日,小红书上,网友频频推荐的“最美公路”,正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绝美风光强势出圈。游客们追逐的不仅是沿路串珠成链的景点与日出日落的浪漫,还有世界文化遗产——洪泽湖大堤。随着公路的走红,这条守护下游千万人安全、曾汇聚了陈登、潘季驯、林则徐等治水先贤智慧与足迹的“水上长城”,其深藏的厚重文脉,再也藏不住了。

洪泽湖大堤平流雾 陈凯 摄
千年石堰:一部“活”着的治水史诗
从东汉的夯土堤坝,到明清的巨石长城,再到如今的世界文化遗产,洪泽湖大堤见证了中国人与洪水共存的千年智慧。

洪泽湖周桥大塘段 陈凯 摄
“洪泽湖大堤是中国古代水利的‘活化石’,也是和都江堰媲美的水利工程。”11月18日,洪泽文旅工作人员刘啸站在堤上,轻抚条石,向现代快报记者介绍,在周桥大塘遗址,深陷的洼地是历史上惊心动魄的决口见证,而一旁坚固的石工墙,则铭刻着林则徐临危受命、戴孝治水的忠诚与担当。周桥大塘形成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农历十一月十二日午后。当时西风骤起,洪泽湖湖面因天气严寒而结冰,冰凌在强风作用下,冲垮了周桥息浪港的堤防,形成了一个宽度约400米、深度近27米的巨大缺口。

林则徐率众加固大堤场景
刘啸指向一处仿古群雕,“当时林则徐母亲刚去世,他身着孝服,受命来此指挥。抢修六年,筑起石工墙,终锁蛟龙。”石墙上,“林工”“钦工”字样的铁锔印证着这种古老的“终身责任制”,让工程质量跨越数百年仍坚不可摧。
大堤全长70.4公里,使用千斤条石逾6万块,筑成108道弯弧,如青龙盘踞湖畔。其底部宽达150米,顶宽30米,最高处逾9米,巍然耸立于淮河下游,护卫着里下河地区3000万亩的良田与千万百姓的安危。2014年,它作为大运河重要节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成为江苏乃至中国的文化名片。

严丝合缝
公路串珠:从“过境地”到“目的地”的蜕变
过去,洪泽湖大堤对多数游客而言,只是一个“路过的景点”;如今,它像一条活力四射的动脉。大堤所在的全长164.115公里的洪泽湖旅游公路上,景点串珠成链,从淮阴侯韩信故里到“明代第一陵”明祖陵到洪泽湖古堰再到林则徐治水纪念碑,还有蒋坝古镇、方特主题乐园等,这些景点成为游客定格美景的网红打卡点。

洪泽湖旅游公路 淮安市交通局供图
“公路的修建彻底改变了游客的行为模式。”刘啸告诉记者,“过去游客来这里停留不过一小时,现在许多人愿意住下来,进行一场快进慢游的深度体验。”骑行、马拉松、湖边露营等新业态应运而生,沿线民宿、餐饮和特色农产品也随之火热。

路人骑行
这条公路不仅连接了空间,更打通了古今,让沉睡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旅游产品。
古今交响:文化遗产的“青春焕新”
修建一条公路,带活一方产业。今天的洪泽湖大堤,已然超越了单一的防洪功能,成为集文化体验、生态养生、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景观,被公路“激活”后的大堤,正以一种更年轻、更开放的姿态,拥抱当下。这条美丽公路先后入选2024年全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10件大事、江苏十条农路自驾游线路和2025年度全国美丽公路和交通与旅游融合创新项目,成为交通与文旅、生态、产业融合的典范。
规划中的“铁牛营地”生态公园,将引入房车营地、星空屋等时尚元素;周桥大塘遗址的VR项目,准备让游客“穿越”回林则徐指挥抢险的现场。古老的防洪工程,已演变为集文化体验、生态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目的地。
同时,严格的保护从未松懈。大堤核心段实行封闭管理,森林覆盖率达70%,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清晨的太极、午后的研学、傍晚的漫步……古今生活在此和谐共鸣,共同谱写着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去”的崭新乐章。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子璇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