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现代快报全媒体
- 编辑:高霞
- 时间:2025-10-30 14:51:07
“宁镇两地应在考古发掘、学术研究及跨区域执法协作等领域开展合作,推动南朝陵墓石刻世界文化遗产联合申报工作……”10月29日至30日,南京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召开,审议并通过了《南京市南朝陵墓石刻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前不久,镇江市九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二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镇江市南朝陵墓石刻保护条例》。两个《条例》报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正式实施,《条例》为守护宁镇两地分布的29处南朝“活化石”夯实法治底线。

分组审议 通讯员供图
南朝陵墓石刻现存29处(其中镇江12处,主要是帝王陵;南京17处,以王侯墓居多),最早的迄今已逾1500年,基本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六朝制度特别是南朝文化的“活化石”。由于南朝陵墓石刻多为“田野文物”,长期以来,面临自然侵蚀、周边环境变迁等风险挑战,存在保护工作权责分散、标准不一、整体保护与合理利用不足等突出问题。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战略部署,更好传承历史文脉,构建石刻类文物保护法治体系,保护共同的城市文化标识,南京与镇江在省人大指导下协同开展南朝陵墓石刻保护立法。
作为江苏省人大立法精品工程培育项目和南京市委常委会年度重大立法事项,《条例》在今年8月召开的南京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完成初审。南京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市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员钟连勇介绍,会后,南京市人大常委会聚焦重点难点问题,先后组织召开部门论证会、基层座谈会,赴江宁区、栖霞区走访调研,与管理责任人、使用人、志愿者、专家学者以及市、区人大代表等面对面座谈,并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10月25日召开的市委常委会,对《条例》进行了研究审议。

会议现场 通讯员供图
作为南朝陵墓石刻的“小切口、小快灵”立法,此次通过的《条例》不分章节,共24条。条条铁规为1500年前的南朝“活化石”保驾护航。
《条例》首先就南朝陵墓石刻的概念作出了界定,与一审草案相比,二审修改稿指出,南朝陵墓石刻是指南朝帝后陵、王侯墓的石刻、墓葬和相关陵园遗址等不可移动文物。此举将地上、地下的文物都纳入了保护范围之内。
同时,《条例》构建了权责分明、统筹得当、上下联动、左右衔接的保护责任体系。第四条、第五条明确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整体统筹,政府领导、部门协同、属地街道履职的纵向管理体制;第六条压实文物部门职责,明确其他相关部门的横向责任分工;第十四条厘清了管理责任人承担日常管理、使用人依法修缮保养的责任等。
《条例》还完善了保护措施。第十条明确石刻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并就规划落地实施进行重点规范,推动石刻保护有机融入周边发展;第十一条强化了文物保护与展示的用地保障。《条例》还明确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相关禁止行为,第二十一条提出,对攀爬南朝陵墓石刻的,由文物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二审通过的《条例》第二十二条专门规定,检察机关应当通过依法提出检察建议、提起公益诉讼和支持起诉等方式,依法保护南朝陵墓石刻。

梁吴平忠侯萧景墓石刻 栖霞区文旅局供图
《条例》还设置专门条款,鼓励公众参与保护南朝陵墓石刻。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第十八条强化宣传教育,鼓励学校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第十九条支持村(居)民委员会发挥群众参与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志愿服务、捐赠资助、举办公益性宣传教育等活动。
此外,《条例》还就推进南朝文化传承利用、深化宁镇两地协同协作以及相关法律责任进行了具体规定。
通讯员 张倩 颜安 肖日东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卢河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