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十一”荐书⑥|邹凡凡《夏归》:一部精彩绝伦的“公路小说”

你有没有听说过“南侨机工”这个名字?

在云南省昆明市的西山公园里,有一座高大的纪念碑,纪念碑底座上可以看见“赤子功勋”四个大字。这就是著名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它是为了纪念抗日战争中,从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地归国支援抗战的3200名南侨机工而建的。

1939年至1942年,抗战危急时刻,在被称为“死亡公路”的滇缅公路上,3200余名南洋归国华侨青年驾驶卡车穿越枪林弹雨,抢运军需物资、抢修运输车辆,为抗战筑起一条“不沉的补给线”。

最近,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新书《夏归》出版。冰心奖作家、知名儿童文学作家邹凡凡,以儿童文学特有的细腻与温度,讲述了一段关于“发现”的故事,让那段烽火岁月变得可触、可感。

故事的起点,落在了风景秀丽、文化多元的马来西亚。十二岁的南京女孩元远,正陪同开展环岛巡回演讲的教授妈妈旅居此地。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了一本古老的日记。就是这本字迹斑驳的本子,成了连接当下与过去的钥匙。元远与当地华人少女阿辰结伴,顺着日记里的零碎线索,一点点拼凑出南侨机工的模样。阿峰、阿莱、大白等普通青年的非凡壮举,投射出华人华侨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奉献与牺牲,种种故事令人动容。

《夏归》的动人,远不止于还原一段历史。邹凡凡在书中编织了一条更长的“线”:从“下南洋”的背井离乡,到抗战时期的捐款、捐物、捐躯;从华侨投资的单向扶助,到“一带一路”的合作互惠……作家通过构建新鲜的异国场域,用孩子能理解的视角讲述中国故事、梳理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脉络,这种尝试在当下的儿童小说中很罕见。

这个假期,不妨翻开《夏归》,跟着元远与阿辰的脚步,从马来西亚的街巷走进滇缅公路的烽火,在邹凡凡环环相扣的叙述里,与那段被淡忘的历史重逢。你会明白:有些青春,注定与家国同频;有些记忆,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书摘】

南洋夜晚的小街巷,热乎乎的空气在流动,让元远想起“暖风熏得游人醉”的诗句。

街边一溜矮矮的房屋,全都敞开着前门,门前摆放着桌椅,供客人们吃夜宵、喝冰水。

一位穿白短袖、灰短裤的阿伯在削菠萝,他的路边摊上,除了菠萝还有榴莲,像“刺猬开会”。元远这几天看到的榴莲比她过去十二年里看到的都多,有好几次,面包车开得好好的,突然拐到路边停下来,只见那里堆着小山一样的榴莲,文慧阿姨会招呼大家下车分吃两个榴莲再上路,还教元远用榴莲核像肥皂一样搓着“洗洗手”,说是能去除手上的臭味儿。

六到八月,正是马来西亚榴莲最好的时节。

阿伯的路边摊对面,元远看到有幢小巧的建筑——倾斜的屋顶,红色的大门,挂着两盏灯笼,院门两侧石柱上蹲着小狮子,小狮子头顶的木头牌子上从右往左写着“五福堂 廣州府會館”,汉字下方有小两号的英文,还有看起来和英文很像但元远不认识的文字,应当是马来文。

“酒店就是前面那个。”恒堂叔叔说。

酒店的门面也小小的,很漂亮。一楼照例是敞开式,由两根粗粗的大柱子支着,柱子呈晚霞色,又橙又粉,和一楼的墙壁颜色以及壁灯的光线颜色相似,但二楼的窗框、窗楣,以及两层之间的长条门楣又是深蓝和深绿色的。按说这两组颜色是对比色,却丝毫不扎眼,反而配合得活泼美观。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任雨风

(出版社供图)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