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集中呈现42位摄影师的作品,“后浪”青年摄影人才培训成果展开幕

9月25日,“后浪”青年摄影人才培训成果展在南京市文联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集中呈现了42位青年摄影师在系统培训后完成的专题作品,由著名策展人蒋澍带领青年摄影师团队策展、布展,是江苏省首次采用导师制结对陪伴式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展现青年影像创作者从“记录者”到“表达者”的显著转变。展览将持续至10月15日,免费对公众开放。

此次成果展是江苏省、南京市青年摄影人才培养项目的重要环节,由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主办,南京市摄影家协会、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承办,于今年5月正式启动。项目面向全省青年摄影工作者开放报名,吸引140余位创作者踊跃参与,经严格筛选,最终录取60余名学员,其中35岁以下青年占比超95%,涵盖高校学生、职业摄影师、自媒体创作者等多元群体。经过线下培训、2个月的创作,最终选出11组优秀作品,31组入选作品进入成果展进行集中展示。

本次展览以“青春・时代・未来”为核心,展品涵盖城市文化、大国重器、乡村振兴等多元题材:从盐城苏超看台的沸腾夏日到千岛湖水下66年的静默纪事,从“沙戈荒”新能源长廊到舞台“淬炼”的幕后故事,一幅幅影像既是对“国之大者”的微观注脚,也是对“民之关切”的深情凝视。

当天下午,成果展论坛同步在南京市文联举行,获奖选手与导师齐聚现场,分享创作心得与培养感悟。

发言中,《梦想中场,生活前锋》的作者郑成思远谈道:“最初选题只停留在表面,是导师引导我做田野调查,才挖掘出乡村足球背后的少年梦想与乡土变迁,让我摆脱了‘随拍’困境。”常净媛分享《后浪同框:妈妈和我的相机玩具》的创作过程时,说:“导师建议我打破‘专业壁垒’,将孩子的随手拍与我的创作结合,这才有了这份温暖的影像日记。”这些鲜活的经验,生动反映了项目带来的创作理念升华。

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主席肖勇在评述中指出,培训成果显著:青年创作者题材贴近生活、视觉语言具有当代感,社会议题意识与影像组织能力均有提升。这些跨越城乡图景、兼顾宏大叙事与微观视角的影像实践,不仅直观印证了集中培训阶段专业知识与行业认知输入的扎实成效,更生动彰显了“陪伴式培养”模式的独特价值。

江苏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黄一清表示,学员已展现从“记录者”向“表达者”转变的趋势,例如周宇超《千岛湖水下66年沉没纪事》以湿版、AI影像等多媒介突破表达边界。让青年创作者跳出了单一的记录框架,学会以更敏锐的视角捕捉影像细节,虽在叙事深度、技术成熟度上仍有提升空间,但成长潜力显著。

南京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屠国啸强调,此次项目不仅是一次专业技能的培训,更是对青年摄影师艺术理念和创作方向的全方位引导。通过公益培训和长期陪伴指导,协会希望挖掘和培育更多优秀的青年摄影人才,为江苏乃至全国的摄影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鸣/文 赵杰/摄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