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现代快报全媒体
- 编辑:李蔚蔚
- 时间:2025-09-25 14:51:26
现代快报讯(记者 卢河燕/文 郑芮/后期)通扬运河畔,徐徐流淌的河水倒映着大生纱厂旧厂房和大生钟楼的轮廓,承载着跨越三个世纪的记忆。9月24日,2025 年“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采风活动走进南通大生纱厂与南通博物苑,在粼粼波光与历史建筑的交融中,探寻张謇实业救国、发展教育的硬核蓝图。130年前,他在通扬运河畔创办大生纱厂,筑牢实业根基;110年前,他创办中国首所水利高等学府,培育水利人才。因水兴业,治水育人,这份浸润着“水智慧”的蓝图跨越时空,仍在续写新的篇章。
南通博物苑张謇雕像
“1895年张謇创办大生纱厂选择这里,其中一个原因就靠着通扬运河,交通方便。”大生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漆颖斌表示,当时中国实业萌芽,张謇以运河为脉络,搭建起“内外循环”的产业格局。向南,运河连大生码头、接长江黄金水道,纱厂产品得以扬帆出海,叩开国际市场大门;向北,运河通扬州、接京杭大运河,优质纱线与面料输往国内各地,为民生经济注入活力。更具远见的是,张謇还主持挖河道接入厂区,既靠水运降运输成本,又以水源解决消防难题。在缺乏自来水与先进消防设备的年代,运河水成了纱厂的“生命线”。
张謇与近代教育
张謇对水利的重视不止于此。他参与整治南通濠河、筑长江江堤,以水利工程为实业,为城市筑牢根基。张謇深知,发展实业、治河防灾都需专业人才,1915年,他创办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前身),这是中国首所水利高等学府。这是他教育救国的一个缩影,张謇一生创办近400所学校,缔造中国近代教育多个“第一”,培育的人才投身实业、水利等领域,用所学扛起时代重任。
大生纱厂张謇雕像
大生纱厂 许丛军 供图
时光流转,130年后,大生纱厂已成长为横跨纺织、进出口贸易、文化创意的大生集团,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工业遗产,被誉为中国纺织“常青藤”。漆颖斌介绍,集团纺织主业拥有近100万纱锭、775台布机,年产6万吨混纺纱线、8000万米高档面料,产品远销近50个国家和地区。在转型浪潮中,大生持续领跑。2015 年建成“十三五”全国首个数字化纺纱车间,2017 年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2022年建成投产 “十四五”全国首个智慧纺纱工厂,2024年启动中国首个碳中和智慧纺纱工厂建设,以创新实践探索高端纺织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为行业转型树立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