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最高气温持续35℃左右,对户外工作者而言,犹如一场“烤”验。在长江南岸,新港医药总部基地一期项目施工现场,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数百名工人如精密齿轮般分布在测量、塔吊、钢筋转运等岗位上,他们挥汗如雨,争分夺秒地为项目建设出力。
钢筋工倪海锐:烈日下的“钢铁搬运工”
今年40岁的钢筋工倪海锐,来自江苏淮安,投身建筑行业已有11年。如今,他正坚守在新港医药总部基地一期项目的钢筋转运岗位上。长期在户外劳作,让他的皮肤变得黝黑粗糙,看上去比同龄人苍老些。谈及这份辛苦,他笑道:“跟养家糊口比起来,这不算什么。”
在工地上,6栋建筑整齐排列,加工好的钢筋材料整齐堆放在工地靠墙一侧。倪海锐的工作就是接收这些钢筋,将它们仔细分类放好,根据各栋建筑不同楼层的需求,及时转运上去。“一般情况下,都会提前通知我需要哪种类型的钢筋。”倪海锐介绍道,“塔吊会根据信号工的指挥,缓缓落钩到地面,我负责把钢筋绑好绑牢,再由塔吊送到指定位置。”大部分钢筋依靠塔吊运输,但有时遇到紧急情况,缺一两根钢筋且要得急,倪海锐就会自己扛过去。长期暴露在烈日下,钢筋被晒得滚烫,即便隔着劳保手套,也能感受到那股热意。而倪海锐裸露的胳膊上,一块被钢筋磨破的伤口格外显眼。
7月15日下午2点,工地上的检测仪显示气温已达35℃。此时,倪海锐正全神贯注地忙碌着。落钩、精准套好钢筋、扣好环扣、再用力拧紧,这一系列动作,倪海锐要做两遍,因为一捆钢筋需要绑两头。他手法娴熟,动作利落,大约两三分钟,一捆钢筋就绑好了。随后,他迅速示意塔吊信号工,信号工仔细检查吊物后,通知塔吊司机进行吊运。
目前正值钢筋用料高峰期,倪海锐的工作量剧增,每天要转运数十吨钢筋。在户外作业没一会儿,他的衣服就被汗水湿透。“有时候干活都不敢低头,一低头,汗水就流进眼睛里,辣得眼睛生疼。”他无奈道,有时热得连话都不想说,只想不停地喝水,每天要喝三四升水。趁着中午休息的间隙,他才能匆匆回去换身干爽的衣服。
塔吊信号工刘丽娟:烈日下的“安全守护者”
和倪海锐一样,塔吊信号工也在户外承受着高温的煎熬。在起吊过程中,塔吊信号工的眼睛必须紧紧跟着吊物移动,有时会正对刺眼的阳光,眼睛被照得生疼。今年47岁的刘丽娟,从事塔吊信号工作已有七八年。她深知这份工作的重要性,即便阳光再刺眼,为了确保塔吊安全运行,防止碰撞等事故发生,她也必须全神贯注地盯着。“尤其是楼层上的卸料平台,塔吊司机存在视线盲区,我们必须格外留意。”刘丽娟认真地说。
现代快报记者注意到,尽管刘丽娟做了充分的防晒措施,但她的脸还是被晒得黝黑。她打趣道:“现在不龇牙都看不出脸了。”刘丽娟来自东北,她的爱人是塔吊司机,不过目前不在南京,而是在连云港的一个工地上干活。“最近天热,我们也会经常打电话提醒对方,注意防暑降温。”刘丽娟笑着说,言语中透露出对彼此的关心。
项目部:多措并举为工人撑起“清凉伞”
工程进度要赶,高温也要防范。新港医药总部基地一期项目安全总监饶万介绍,项目部采取了一系列贴心且有效的防暑降温措施。采购了人丹、藿香正气液、绿豆汤、盐汽水等丰富的防暑降温用品,不仅足量分发给每个工人,还在工地进出口设置了防暑用品应急点,方便工人按需取用。“项目上的会议室也对工人开放,供工人中午临时休息。”饶万说,项目部之前还专门组织了防暑降温演习,详细教工人中暑后应该采取的正确措施。根据气温变化,项目部还及时调整了作业时间,尤其是上午9点到下午3点之间的高温时段,安排工人避开高温时段作业,确保工人的身体健康和施工安全。
饶万介绍,该项目坐落于南京经开区新港片区,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将建设总部研发办公、中试加速、生产类型高标准产业载体,并配建污水处理站及危化品管理平台。根据目前的施工安排,预计今年7月底主体结构将顺利封顶。作为南京新港生物医药产业园总部核心区,园区聚焦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制造等产业领域,积极引进总部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将于2026年年中竣工交付。
在这炎炎烈日下,新港医药总部基地一期项目的建设者们不畏高温,坚守岗位,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新港医药总部基地一期项目必将如期建成,为南京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刘伟娟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