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现代快报全媒体
- 编辑:任红娟
- 时间:2025-07-04 16:53:46
近日,内蒙古包头市委讲师团2025年人才引进工作引发热议。公众的质疑点在于:2025年2月公示的面试通过名单中,竟有3人与2023年12月的招聘入围面试者姓名完全一致。那一次招聘因遭举报而中止。
正常情况下,两次不同时间的招聘,面试通过人员大概率不会完全一致。可包头市委讲师团的这两次招聘结果却“高度重合”,是巧合还是暗藏猫腻?
更添疑虑的是两点:其一,2023年的招聘被举报中止后,调查结果始终未向公众公布,信息完全缺失。在如此不透明的背景下重启招聘并出现名单重合,难以打消“暗箱操作”的猜测。其二,据爆料人称,两次招聘间隔一年多,而某岗位的年龄限制,也从2023年的“38周岁以下”悄然放宽至2025年的“40周岁以下”,且计算日期范围也发生变化。如此“精准”的条件调整,被指“量体裁衣”,有为特定人员“开绿灯”之嫌。
事业单位人才引进事关公共服务质量与政府形象,一旦招聘过程出现不公正、不透明的情况,政府公信力必将遭受严重损害。包头市委讲师团及时启动调查程序,是回应公众关切的必要之举,调查必须“一竿子插到底”。
这意味着,一方面要深挖2023年招聘被举报的来龙去脉,若招聘中止后查明并无问题,相关部门应及时公开完整调查流程与结果,用“铁证”消除公众疑虑。若首次确实存在违规,而相同人员又在重启招聘后顺利入围,则更要深入挖掘两次招聘间可能存在的利益勾连和程序漏洞。
另一方面,鉴于此次调查主体是包头市讲师团,存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天然缺陷。为确保调查过程公开透明、调查结果令人信服,相关纪检监察部门应当及时介入,组建独立监督小组,全程参与调查工作。
从招聘条件设置到公示录用,人才引进的每个环节都应建立更严格的标准,织密监督网络。唯有秉持“一竿子插到底”的决心,才能让人才选拔回归公平正轨。
现代快报/现代+评论员 灵灵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