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江苏出台AI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在全国率先普及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

现代快报讯(记者 于露 文/摄)5月9日,江苏省教育厅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记者了解到,《方案》致力于推动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教材、教学体系智能化升级,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学段、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助学、助教、助研、助管、助国际交流,打造江苏“AI+教育”改革赋能新生态。到2027年,形成国内一流、江苏特色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实践模式。

当前,人工智能(AI)正在不断重塑学校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态、资源建设配置以及管理评价模式。“江苏是教育大省,在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改革创新方面理应主动作为、创新求变,助力全省教育战线内涵建设提档、转型、升级,切实发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任务。”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树兵表示。

《方案》提出,到2027年形成国内一流、江苏特色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实践模式。其中基础教育阶段的目标关键词是“率先普及”,即在全国率先普及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高等教育的关键词是“一流”“突破”,即打造一流人工智能学科专业集群,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取得重要突破;支撑体系的关键词是“能力”“水平”,即建成国内一流的算力平台支撑能力,提升教育治理的智能化水平。

据了解,《方案》涉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科技创新、资源建设、教育治理等方面。

基础教育的重点任务是全面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聚力构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新样态。明确将启动研制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指导意见,分类指导并逐步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纳入地方课程,充分发挥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省级人工智能实验区和实验校的引领示范作用,并针对农村学校和特殊教育,实施“AI教育普惠计划”,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职业教育的重点任务是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能力,引导产教协同育人模式变革。强调支持高校聚焦江苏“1650”产业体系,校企共建一批人工智能领域高水平实践基地、产业学院和产教融合共同体,将人工智能核心技能融入专业课程,积极开发“岗位能力+人工智能能力”的模块化课程,推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等教育的重点任务是加强“人工智能+”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大力培养交叉复合型创新人才。要求高校要依托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学科交叉中心、品牌专业等平台项目,进一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打造若干国内一流的人工智能领域优势学科和品牌专业集群。同时依托省级人工智能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等平台,推进本研贯通培养和“人工智能+其他专业”的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打造“人工智能+”育人场景和优质课程资源,大力培养人工智能创新型、技术型人才。

杨树兵表示,下一步,江苏将构建“1+N”改革工作体系,抓紧研究出台各领域、各学段具体的行动计划,加快构建具有江苏特色、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工作体系;建设一批省级人工智能实验区和实验校,在高校遴选一批人工智能助教、助学、助管、助评案例,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各学段的融合应用;鼓励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抓好《方案》各项举措落地生效,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和模式,争取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改革创新走在全国前列。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