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现代快报全媒体
- 编辑:张宇
- 时间:2025-05-02 20:59:37
12年来检测焊缝长度累计超25万米,缺陷检测率达100%,在他手下从未发生过一起因漏检、错检造成的质量事故……这样一份硬核成绩单,是中建安装南京华建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无损检测员王海浪交出的最美“五四”答卷。近日,王海浪荣获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荣誉背后,是王海浪日复一日苦练本领技能,用责任和汗水铸就的功勋章。“努力,不会辜负每一个人。”王海浪希望,通过他的奋斗故事,能让更多“00后”看到凭借技能成才的可能。
王海浪荣获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
从高考失利到“钢铁医生”
坚信只要努力就能发光发热
“能和这么多各行各业的优秀青年一起获得这份荣誉,对我来说既是肯定又是责任。”王海浪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以前看到公司里的前辈获得荣誉,心里就会默默把他们当做自己的榜样去努力。“而当我拿到荣誉的时候,我也想去影响更多人,让大家相信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王海浪和无损检测这个专业的缘分,还要追溯到2010年。由于高考没考上本科院校,当时的王海浪心里有些迷茫,家人帮他填志愿时阴差阳错地填了“无损检测”这个专业。
“说实话刚开始也不知道这个专业未来是干啥的,但慢慢在学习中,我感受到了这个工作的重要性。”原来,生活中很常见的许多大型设备、建筑都是靠焊缝安装起来的,但焊缝就会有气孔、有裂纹。如果这些裂缝、气孔没被及时发现,便会留下安全隐患,“我的专业就是学习如何给焊缝‘排雷’。”
王海浪(左)在户外检测球形储罐
“我们的工作就是在不损坏构件(工业设备或建筑物)的前提下,对构件运用物理或化学手段进行质量检测,然后判断它们合格不合格。”说起专业工作来,王海浪滔滔不绝。他举了个例子,给钢铁做超声检测就像医生给病人做B超,射线检测就像拍CT,所以于他们而言,他们就像是给钢铁“体检”的医生。
密闭空间作业
“我的职责就是细心谨慎检测这些工程中的每一条焊缝,让他们安全地投入运行。”工作12年来,王海浪从职场新手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奋斗的足迹更是遍布全国各地。在赶赴北京领奖前,王海浪还出差在项目上忙碌。对他们来说,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全国各地出差,有的城市一待可能就是一年。
在100米高空如履平地
12年来检测超25万米钢缝
“好医生不是一天炼成的。”王海浪意识到,“难活”“累活”才是无损检测最好的训练场。他曾负责8台3000立方米球罐的无损检测,需要每天在十几米高的球罐外曲面和罐体内的钢板上爬行工作。胳膊肘、膝盖经常磨破皮结疤,结的疤又再磨破,“工作时只是感觉有些疼,常常是收工后才发现。”
除了昏暗狭窄的球罐空间,王海浪经常的作业点是在高空,对于建筑类钢铁构件,有时需要爬上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高空去检测。
白天登高采集数据
“刚毕业的时候,恐高还是蛮严重的,但后来慢慢克服,心想既然从事这份工作,就要把这份工作做好,只能逼自己去克服。”王海浪回忆说,刚开始他在高空中不敢走,只能一步一步地挪,有时候半天才挪10多米。如今,高空行走对他来说如履平地,垂直爬几十米楼梯腿也不哆嗦。“现在陪孩子玩过山车,也没啥感觉了。”
王海浪在不断挑战自我中迅速成长起来。钢结构、压力容器等设备焊缝结构复杂、种类多、需要检测的方法多样,为了更好地完成检测任务,王海浪工作之余,通过自学等方式,先后取得 UT-Ⅱ(脉冲反射法超声检测)、RT-Ⅱ(射线胶片照相检测)检测技术资格证书等四项资格证书。
王海浪正在通过超声波检测风力发电的塔筒
从业以来,王海浪用2厘米的探头一寸一寸检测了长度累计超过25万米的焊缝,为国家会展中心(上海)、G20峰会场馆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国家首批“一带一路”重点项目恒逸文莱石化、江苏大剧院等大型项目建设保驾护航。焊缝处每一个微小的气孔、一条细微的缝隙,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缺陷检测率达100%,在他手下从未发生过一起因漏检、错检造成的质量事故。
25万米相当于什么?时速250公里的高铁跑完只要1小时,但跨越这段距离,王海浪花了12年。能吃苦、肯挑战,凭借过硬技能,王海浪从普通的无损检测员脱颖而出,逐渐成长为“南京市劳动模范”“江苏省岗位学雷锋标兵”“江苏青年五四奖章”,今年又荣获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
面对荣誉,王海浪依然谦虚,表示这些不是表彰他个人,而是属于南京华建无损检测团队“钢铁医生”们共同的荣誉。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徐红艳/文 于茜同/剪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