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沿着运河读中国|“舟”游江南水弄堂,读懂无锡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九支羽箭一张弓,十道河流八路通。是处楼台皆近水,无边风月橹声中。”这是现代戏剧作家周贻白在《无锡景物竹枝词》中描绘的无锡运河风光。想看这样的景色?快来被誉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

△合影

2024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南京图书馆与现代快报发起“沿着运河读中国”主题活动,邀约运河沿线公共图书馆联合举办。无锡专场的活动中,无锡市图书馆特邀无锡市档案史志馆副调研员郁有满走进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带领读者“舟”游江南水弄堂,寻访桨声帆影里的璀璨人文。同时,2024年无锡市阅美运河文化季也在活动现场开启。

大运河是无锡人的“母亲河”

“无锡有着这样一条河,它的支流是中国最早人工运河之一;它的主河道孕育了无锡这片土地;它使无锡近代经济迅速崛起,被誉为黄金水道;它蕴藏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被誉为文化长廊……这就是无锡大运河。”大运河畔的培南小学旧址里,郁有满以他的作品《无锡运河志》为切入点,为读者们带来“造化神奇、魅力独特的无锡大运河”专题讲座。

△郁有满

有这样一个说法:“先有古运河,后有无锡城。”郁有满介绍,无锡城因运河而生,依运河而筑,从公元前202年建县起,县城位置历经2200多年不变,一直与运河相依相伴。“千里运河独一环”的独特景观,仙蠡墩、黄埠墩等地理标志……都是大运河送给无锡的“礼物”。

△讲座现场

大运河也流淌出了无锡繁华的经济。无锡“米码头”“布码头”“丝码头”“钱码头”的称号闻名全国,特别是米市,一度是全国四大米市之首。近代,一大批民族工商业家在无锡运河畔建立工厂,践行实业救国理想,无锡因此成为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

此外,千百年来无锡运河畔还诞生了灿烂的文化,运河名人更是层出不穷:古有明代文学家、教育家邵宝,历史学家计六奇;清代水利专家嵇曾筠和嵇璜、编辑《唐诗三百首》的孙洙……近现代以来,设计制造我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机动轮船“黄鹄”号的徐寿父子和华蘅芳,水利学家胡雨人、农学家过探先、经济学家孙冶方、著名教育家唐文治、文史学家钱穆、著名学者钱鍾书等也都是无锡人。

从运河历史到依运河而筑的无锡城,从运河边的古镇与古街,到运河孕育出的文化、风情……郁有满说,大运河从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滋养养育着无锡,“大运河就是无锡人民的母亲河。”

“舟”游清名桥,在这里读懂无锡大运河

听过了无锡古运河的前世今生,怎么能不到运河边亲身感受一番?在郁有满的带领下,读者们乘坐画舫船沿着古运河缓缓而行,途经水仙道院、清名桥、大公桥等人文景观。

△清名桥

“江南水乡的美,莫过于水系与桥梁的相亲相依,因水而充满了灵气,因桥而凝聚了活力。”郁有满将运河上一座座名桥的故事娓娓道来: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清名桥,古朴稳健,浑厚端方,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仍稳稳地横跨于水弄堂之上,是无锡古运河上最古老、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单孔石拱桥。大公桥则是江南古运河上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连续钢构桥,它凝铸了工商业之魂,饱含了工匠人的妙手与巧思,体现了无锡人的智慧与审美。

△行舟古运河

无锡还有“窑码头”之称,运河之畔的烧窑业曾闻名于大江南北,已有600多年历史。文化走读活动的最后一站,是大窑路上的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馆内展示了古代砖瓦实物、古代砖瓦仿制品、各地砖瓦实物以及现代制砖机械模型,镇馆之宝就是古代专供皇宫使用的“金砖”。

悠长的黄金水道、错落的枕河人家、古老的石桥石埠、沿岸馆藏丰富的博物馆、悠闲的游人……听着郁有满讲述的古运河历史变迁、风景名胜、民间轶事,看着河上穿梭的船只与岸边充满文化气息的风光带,一幅生动的运河风情画卷已在眼前。

想了解更多?“沿着运河读中国”无锡阅游线路等你来。活动现场,无锡市图书馆深挖馆藏资源和运河文化资源,整合发布了“水韵潆洄”“吴韵探源”“古韵流芳”3条线路。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梅里古镇、泰伯庙、惠山古镇、范文正公祠……阅游线路涵盖无锡运河两岸的丰厚人文古韵,沿线一路探寻大运河文化遗存的瑰宝,便可沉浸式阅读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探访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

据悉,无锡市图书馆此后还将陆续推出“大运河探源”系列讲座、“阅美运河文化”图书荐读、“访古寻踪”主题阅游等一系列活动,带市民读者立足一本书一座城一群人,深入品读江南文脉,共同见证大运河文化融古汇今、熠熠生辉。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文颖 陈敏/文 图片、视频由无锡市图书馆提供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