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以运河为开篇,《百年苏州影像特展》开展

近期,作为第六届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活动项目之一,“风景旧曾谙——百年苏州影像特展”在苏州市方志馆开展。

△特展现场


苏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名城,人文荟萃,风物清嘉。本次展览以影像为志,通过450余幅珍贵的苏州老照片让观众以读图的形式回溯苏州近150年来的发展历程,回溯历史的沧桑巨变,回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旧时面貌,系统性地展示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30余年来的影像搜集成果。借用唐代苏州刺史白居易词句“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为题,表达对江南的怀念和祝福,传达对城市历史发展的关注,颇具可读性和史料性。

△特展现场


历史值得见证,古城需要保护。开展数日以来,前来观展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摩肩擦踵,热闹非凡。一些“老苏州”对着一幅幅老照片七嘴八舌,交口称赞,时不时还发出“哎呀,这是我当年工作的地方哟!”“快看快看,这是我家。”这样的惊喜。

△特展现场


本次展览共分为“运河与城池”“闹市与街巷”“保护与发展”“文化与生活”“风物与乡土”五大板块,以运河为开篇,以水流为主轴,由运河“流向”护城河,再通过一座座城门,“流进”街巷市井,由宏观至微观,展示“东方水城”苏州的城市全貌。旧影的融汇交织,昔日生活的场景重现,展示了一幅幅值得被铭记的古城风貌,还原了一张张质朴纯善的脸庞。

△特展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运河与城池”板块的第一张照片,也是整个特展的第一张照片,即一张展现运河上船队的老照片,充分展现了苏州以水为媒、以河为脉的特质。自古以来苏州段就是京杭大运河的主要航道,照片中,夕阳下的轮船和轮船拖带着的运输船队,远处则是郊外的山影和瑞光塔影。记者注意到,该板块不少照片沧桑感十足,兼具重大历史意义,包括沿运河而建的望亭老街(摄于1930年)、江南运河进入苏州境内在白洋湾分流(摄于1938年)、市民聚集在运河两岸送别前往苏北的干部和居民乘船离开家乡(摄于1970年)等。观看这样一个展览,就像被引领着穿过苏州百余年来的时光隧道,展开一段充满敬意的回望之旅。

△“运河与城池”板块


△《阊门送别》


本次展览中,最“老”的一张照片,当数清咸丰七年(1857年),由法国人丹尼斯·路易·李阁郎拍摄的一张虎丘塔照片。照片上,虎丘塔上砖仿斗拱、檐下平座等各种构造齐全,塔檐尤为醒目;塔下右侧屋顶是大佛殿;大佛殿南侧的飞檐则是为迎接清康熙皇帝南巡在山巅建立的万岁楼。但三年之后,太平军攻打苏州,虎丘地区全部毁于战火,虎丘塔塔檐全无,周围殿宇台榭荡然无存,令人叹息。

△《宝带桥被毁》


在“保护与发展”板块,苏州火车站的绿皮火车让众多观众唏嘘不已,许多苏州人当时就是从这里出发,前往全国各地求学、经商,也是在这里走下火车、踏上故土。而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的今昔对比照让大家感慨不已,垫高苏州工业园区整体地平线70厘米的壮举更是让人心潮澎湃。

在“风物与乡土”板块,一张照片引起参观群众的关注。这张名为“吴江庞山湖农场的女拖拉机手”的照片摄于1955年。照片中,一位扎着两条大辫子的年轻姑娘,意气风发、面带笑容地驾驶着拖拉机。这幅场景生动活泼,展现了劳动者建设社会主义的蓬勃热情。这个女拖拉机手是谁?她是否还健在?虽然从发型到衣着,都有着典型的时代印记,但她脸上透露出来的生气与欢喜,却足以穿越时空,打动今人。

△《吴江庞山湖农场的女拖拉机手》


在展厅设置的互动墙上,布满了“我的童年与苏州”活动征集来的照片,观众们兴致勃勃纷纷留言“不愧是富贵风流之地”“我在苏州等你”“希望多办此类展览”“想你的风吹到了苏州”……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本次展览免费向市民开放,展期至7月18日结束。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高达 文/摄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