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快快评|吐槽五一调休时人们在吐槽什么

五一小长假前,“12306票呢”冲上热搜,“五一其实只放一天假”也不遑多让,在热搜榜上与前者携手同行、“相映成趣”。

买不到票,再好的假期都会变得味道寡淡;买到票,但“凑假”把日子凑得七零八落,也让人不是滋味。如何让广大网友不那么窝心,好像成了一个挺大的难题。但可以肯定,为了提升公众的休假获得感,这个难题是一定要解决的。

一到节假日票就难买,这一现象并不鲜见。“开抢即候补”“1毫秒售罄”,让无数的抢票者感到无比愤懑。症结到底在哪里、如何破解,不能一直无奈下去。

如果说,实现“票不难买”的目标,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技术命题或治理命题的话,那么,让小长假不再进行拧巴的“凑假”,则是一个相对明朗的政策命题。

“凑假”年年有,但此番“凑假”堪称最凌乱。

五一小长假的特殊性在于往往凑成五天假。但所谓的“凑”,实际上是“借”。以今年的五一小长假为例,五天中,有两天是周末双休,另有两天是从五一前后两周的双休假期中“腾挪”而来,实际放假只有一天。这意味着五一前后两周,打工人得连续两次连上“六天班”。为了凑清明节小长假,打工人已经有过一次连上“六天班”的经历。这种补上班补得疲惫不已的感受,被瞬间放大,形成一种以焦虑和不悦为主调的社会情绪。

这种情绪很好理解,连上六天甚至七天班并不科学,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且让人们的工作生活边界感和生物钟变得紊乱,增加了人们对于调休的抵触心理。

站在休假方案制定者的角度看,调休的确不容易,一方面,群众的诉求和感受不一致;另一方面,在假期总额不增加的前提下,如何让调休方案做得更合理?可以说,没有一种方案是“完美”的。实际上,休假方案制定者也曾公开表露过,为了调休苦苦追寻“最佳方案”的不易。

但现在的问题是,调休机制历经多年,公众早就对假期调来调去、日子七零八落的调休情状不耐烦了。这也是很多人提出希望“不调休,哪怕不增加假期”的根本原因。

坦率地说,这个诉求是建立在长期体验“调休之困”的基础上。在经历过“调休”还是“不调休”的心理拉锯之后,人们已经看透了此间的利弊,一旦无法实现“最优选择”,自然会作出“次优选择”——“不调休”便是这样一种“次优选择”。这样一来,虽然人们将承受小长假“账面缩水”的不利局面,但好歹避免了劳师动众的“补班”,亦算有利。

根本症结当然在于,公共假期总额受限。目下,我国的公共假期每年有11天。但在年内小长假较多的情况下,公共假期从资源上很容易“摊薄”,必然导致调休成为一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机械游戏。

众所周知,国人每周平均工作时间居全球第一。在这种情况下,讨论要不要增加公共假期,尽力从源头减少两难式的调休,也就有了实质意义。

现代快报/现代+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