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撕下“特殊”标签,苏州这所学校改名背后的故事

近日,苏州市吴江区特殊教育学校改了一个新名字——苏州市吴江区仁泽学校(以下简称“仁泽学校”)。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该校原为“吴江县聋哑学校”,后更名为“苏州市吴江区特殊教育学校”。如今,学校再次更名,但撕下了“特殊”标签,强调“仁泽”二字,作为一所特教学校,这样的改变有何原因?12月14日,记者来到这所学校进行探访。

新校长改校名,撕下“特殊”标签

在川流不息的流虹路上,记者找到了苏州市吴江区仁泽学校,从整体外观上看,面积并不算大,单看建筑布局,也与一般学校有所不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仁泽学校的对面,是一所面积更大、环境相对更好的私立外国语学校,里面不断传来学生们做课间操的声音。与此同时,也是仁泽学校的课间操时间,校长黄雪峰巡视着校园。

“这是新校区,过去学校在大运河畔,周围环境没这热闹,因为响应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才搬到这里。”黄雪峰向记者解释道,学校布局之所以有所不同,是因为这里曾是街道办公场所,更早之前是一所党校。

今年7月,学校投入搬迁工作,刚被调任做校长的黄雪峰第一次来到仁泽学校。初来乍到的黄雪峰,过去在一所普通学校教语文,特需儿童少年的教学和培养,对他来说,几乎是陌生的。

“暑假学校搬迁,我来熟悉环境。没想到遇到一位妈妈,带着她女儿进了学校。我以为他们走错了,谁知小女孩就是这个学校的,想来看看新校区,提前适应环境。”黄雪峰回忆道,小女孩外表与旁人无异,但却自闭、寡言,这对他产生了冲击。

“这样一群孩子,要适应新环境,而对面,刚巧又是一所私立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也是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地方,不能因‘特殊’二字而给家长、孩子带来困扰。”黄雪峰说,当时,他也与那位来看学校的妈妈进行了沟通,从交谈中,能够体会到那些父母心中的难言,强烈的冲击感让黄雪峰萌生了改校名的念头。

后来,他开始搜索了解,是否有特殊教育学校的校名不体现“特殊”二字。“仁爱学校、光华学校、爱心学校等等,都没有‘特殊’二字,但都是致力于特需儿童少年教育的好学校。”于是,黄雪峰决定给学校更名,撕下“特殊”标签。

减轻顾虑,让每个孩子都能“发光”

7月中旬,更名事宜被提上日程。黄雪峰向全体教师、职工征集新校名,沐光、悦达……一时间,大家都沉浸在对新校名的头脑风暴中。明年即将退休的音乐老师戴玲(化名)告诉记者,她20岁时学校创办,一直工作至今。当时,她给学校取名为“新希望”,寓意一切从新出发,对未来充满希望。

戴玲(化名)坦言,改名这件事让她觉得很暖心,因为她曾感受过来自他人的恶意,对于她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不解。甚至遇到过有家长自卑,不愿意来学校接孩子。“但其实我们和其他老师一样,都是教书育人。”潘梅(化名)的女儿在仁泽学校读五年级,在听到学校要改名后,她表示很惊喜:“哪怕是小小的细节改变,可能对特殊孩子、家长,甚至是老师来说,都有很大的意义。”

最终,经过讨论,学校商定了“吴江区仁泽学校”这个名字,并提交了《关于苏州市吴江区特殊教育学校更名的请示》。更名一事引起了不少关注,同时也得到了教育局的大力支持。11月23日,学校收到了同意更名的批复。“仁泽”包含以仁立人、惠泽他人之意。“希望通过更名,减轻这些孩子及其家庭的顾虑,更好地促进吴江特殊教育的普惠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发光’。”黄雪峰说。

据介绍,该校最早创建于1990年,是一所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15年制全日制学校,学校目前有14个教学班,在籍学生164名。学校会根据每个孩子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能力,制订个性化的课程和方案,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课程和校外合作课程。同时,学校践行“医教结合”的康复理念,与定点康复机构合作,并开展“送教(康)上门”服务。

现代快报+记者 徐晓安 文/摄 

(校对 张静超)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