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快快评丨“一家四人捐献遗体”何以如此催泪



“平凡的人做着不平凡的事”“非常了不起的一家人,致敬”“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这些跟帖,是为“20天内父女俩相继去世,一家三代四口人完成捐献遗体”的感人故事而发。

  现代快报报道的这条新闻,上线不到24小时,相关话题阅读量超1.7亿,很多人含泪写下了真情文字,还有人在打听捐献遗体方式。众多网友的关注,揭示了人间真情、人间力量的分量。而这不也是一堂面向所有人的生命课吗?

  7月30日下午1点20分,在杭州开往南京的救护车上,35岁的陈昕圆离开了人世,这是她父亲陈林克病逝的第20天。和父亲、爷爷、奶奶一样,陈昕圆也进行了遗体捐献。从此,一家三代四口人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团圆”了。

  生命的凋零,是令人悲哀的事,而遗体的捐献,则让逝去的生命为人类做出了最后一份贡献。这是了不起的承继,也是了不起的“开始”。当一个生命垂危的人获得了器官移植的契机,当一件遗体为医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样本,一个人的生命就得到了第二次“绽放”的机会。

  这是一个平凡的家庭,他们的悲欢,和我们的悲欢相通。谁能忍见最亲爱的人撒手人寰,谁能忍见白发人送黑发人?但世事难料,命运的跌宕起伏,有时会让人遭遇悲怆一刻。他们的疼痛,同样生发于每一个心怀悲戚者的心上。那些送往这个家庭的善意,本身就是人们共情以对、抱团经历人生风雨的一种方式。

  如何看待和对待生命,是人类共同的命题。而我们通过一个家庭的理性选择,看到了一份卓越的答案。这份答案已经超越了“死亡”的幽暗,表达出对于“命运共同体”的洞察和向往。你有鲜艳玫瑰,我有赤子之心,在无常的事件面前,我们都在凭借一份炽热的情感,呼唤着人间的安宁与美好。也许,在艰难的情境面前,我们身无长物,但是只要我们彼此拥抱、彼此相信、彼此照拂,就一定能在苍白无力处凝聚力量,就一定能在幽暗不明处发散光亮。只要竭尽全力地发力、发热、发光,没有人会计较多寡、早迟。

  一篇报道能实现这样的共鸣,令人击节。本质上,这源于人们对于建设更美好“家园”的愿望。一篇报道的字数和叙事范围都是有限的,但一个感人肺腑故事的容量是无限的。我们深知,一个家庭的背后是一群眼含热泪点赞的人,一个家庭计划的“界面”上写满了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信心和期待。

  现代快报评论员 戴之深

(编辑 吴嫣然)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