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谷伟)时隔近两年,沪指再度跌破3000点。2022年4月25日,A股上演“黑色星期一”,沪深两市股指均低开低走,沪指午后跌破3000点大关。截至收盘,沪指跌幅达5.13%,收于2928.51点,创2020年6月以来新低。深成指和创业板指跌幅分别达6.08%和5.56%。专家认为,目前A股已经接近底部区域,二季度下半段可能是比较关键的时期。
A股、基金再度跌上热搜
“赔惨了”“跌麻了”“我有两只股,一只是跌停股,另一只也是跌停股”“删了股票软件,就看不到下跌了吧”……4月25日,“A股”“基金”“股市”话题再度登上微博热搜。当天三大股指均低开低走,早盘逾4000只个股下跌,行业板块满盘尽绿,沪指早盘险守3000点大关。
△行业板块表现
尽管券商、银行等权重板块一度挺身护盘,但依然难阻股指单边下行。午后13点32分,沪指跌破3000点,自2020年7月以来首度跌破3000点。随后股指继续震荡下探,沪指以2928.51点的全天最低点收盘,跌幅达5.13%。深成指和创业板指收盘分别大跌6.08%和5.56%。创业板指收盘报2169点,自2020年6月以来首次跌破2200点。两市合计成交8970亿元,较前一日略有放大。
截至收盘,两市超4600只个股下跌,近150余家上涨,跌幅在5%以上的达到3900余家。当天沪深港通北向资金净流出43.97亿元。盘面上,行业板块和概念板块全盘收绿,船舶制造、小金属、计算机设备、航天航空等行业板块整体跌幅均在9%以上。仅基建、券商、银行等板块部分个股表现稍强,设计总院、华安证券等涨停。
△A股涨跌分布
南京证券宏观策略研究员周正峰分析认为,国内疫情发展,以及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短期跨境资本流出等因素形成负向螺旋,可能是股市短期大幅下跌的主要原因。
接连出现的龙头股“业绩杀”也被认为是影响市场情绪的重要原因。“宁王”宁德时代突然宣布一季报延迟披露,让外界对其业绩担忧更甚,公司股价当天重挫6.08%。医药大白马恒瑞医药年报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下降6.59%和28.41%,其股价周一跌停。文具龙头齐心集团突然抛出业绩预告,预计2021年亏损5.4亿元到5.94亿元,尽管其控股股东同时抛出了一份2500万元到5000万元的增持计划,公司股票仍然以跌停报收。
此外,金百临咨询首席策略分析师秦洪表示,因为持续的下跌,使得越来越多的质押盘、两融盘逼近平仓线,从而导致这些筹码无奈清仓离场。“这可能也是周一A股不少个股出现10%、15%甚至20%跌幅的原因。”
当天上市的科创板新股药康生物,则成为近期又一只首日破发的新股,当天收盘下跌17.89%,股民中一签净亏损2015元。
何时见底?优秀企业跌出价值
随着市场快速下跌,不少机构认为,A股已进入长期持股的底部区域。国盛证券认为,整体看,市场流动性总体稳定的基调下,在经历短线快速下跌后,市场估值已经进入长期持股的底部区域,
秦洪认为,在当前位置处,进一步悲观或跟风减持、割肉的必要性在大大降低。一方面是因为如此的急跌,已经使得大量的质押盘、两融盘已处于危险的平仓线附近,如果不加以干预,极易造成新的下跌压力,从而放大A股的波动幅度,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者相信,会有进一步的稳增长措施出台。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经过近期的持续调整之后,A股市场的主要指数均已进入到近七年来的低位区域,已经基本上消化了未来业绩不确定的风险。“更何况,不少新兴产业的发展势头仍然迅猛,估值优势叠加未来的成长预期,目前的估值已极具吸引力,比如说科创50指数目前的滚动市盈率已经只有35倍左右,巧合的是,已公布2021年年报业绩的科创50成份股的业绩增速近40%,说明了目前科创板的吸引力开始显现。”
近日,公募基金一季报披露完毕,股票型基金规模出现近三年来首次下滑,全市场有134家基金公司一季度收益为负,仅14家公司产生正收益。而不少明星基金经理也在季报中反思自己的投资策略。首位“千亿基金经理”张坤表示,“当股票下跌时,我们可能需要一些时间和克制力,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问自己几个问题:我的恐惧,是来自于股价下跌,还是来自于基本面发生了负面变化?最初的投资理由不存在了吗? 股价更低了,作为长期的净买入者,我不应该更高兴才对吗?”他表示,“尽管短期市场面临不少的困难,但这也为长期投资者提供了相当有吸引力的价格。”
4月25日盘后,中金财富首席投顾张德良也在公众号表示,“跳出交易思维,以长期战略角度去思考。当然,股价越跌,越有价值,特别是优秀的核心优秀企业。”
南京证券宏观策略研究员周正峰认为,“现在接近底部区域了,但最底部应该还需等待,时间上不好估计,可能二季度下半段是比较关键的时期。”秦洪则表示,在目前主要股指已位于7年以来中位数下方的背景下,首先考虑的不是进一步减仓,而是万一拐点出现后的产业热点方向。
中金公司表示,依然维持目前市场处于“磨底”期的判断,虽然短线市场可能仍有反复,但中长期来看机会逐步大于风险,对于后市表现不必过于悲观。“结构上,我们认为低估值‘稳增长’领域仍具备一定配置价值,关注消费领域自下而上的择股机会,制造成长风格可能仍需静待时机。”
(图片来源 东方财富软件截图 )
- 江苏
- 2022-04-25 18:21:25
- 江苏
- 2022-04-25 17:19:04
- 江苏
- 2022-04-25 17:03:37
- 江苏
- 2022-04-25 16: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