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陆镇翟家村东吴下桥25号,是粉墙黛瓦的竹林庵,也是1941年澄西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旧址。在这里,村民张本娣已看守30余年。
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澄西地区,为江阴、武进、无锡三县交界边区。其区域范围大体是:北至长江,南至运河,东至锡澄公路,西至澡港河。
澄西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成立,与抗日运动不可分割,其存在时间不到一年,从1941年1月至当年12月。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在澄西地区到处“扫荡”,把群众当活靶,开枪取乐,犯下种种恶行。这一地区的人民奋起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共产党不断争取、改造地方武装,壮大抗日力量。1940年7月,澄武锡三县边区抗敌委员会(简称“三抗会”)成立。8月,中共澄武锡工作委员会改称中共澄西中心县委(仍管辖澄武锡三县边区),开展民运工作,秘密发展党员。10月,中共锡武县委并入澄西县委。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三抗会”做了大量工作。他们发动群众参加“农抗会”“青抗会”“妇抗会”等群众性组织;实行“二五”减租减息,建立县、区地方武装;开展统战工作,争取团结大刀会;打击特敌汉奸,开展禁赌、禁毒,进行抗日教育,设卡收税筹集经费等。
1941年1月,澄武锡三县边区抗敌委员会撤销,成立江阴县抗日民主政府。2月,改称澄西县政府,张志强任县长。澄西县政府就在竹林庵。
不到一年时间,澄西县抗日民主政府的革命义士开展英勇的抗日活动,并广泛动员青年参军,推动各地建党,开展情报工作。一批革命义士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4月上旬,澄西县一区区长陈英夫途经芙蓉圩才家桥时,遭横山桥伪军逮捕,于第二年被害。9月下旬,澄西县司法科长朱祥熙在北沙河活动时被捕,穿“锁骨”游街3天后,被害于焦溪附近乌龟山脚下。
在日伪军“清乡”政策下,11月,澄西县委、县政府、江防司令部为避敌“清乡”锋芒,遵照中共路北特委指示,将党政军工作人员有计划地分期分批撤出澄西地区。年底,最后一批党政军干部、战士撤至靖江,然后转移到丹北地区。
短短11个月的记忆,却是一段悲壮的、无法抹去的历史。原翟家村党总支书记翟林玉对当年的事历历在目。当年,他仅9岁,经历过子弹从身旁飞过、日军围追“扫荡”的日子。“虽然当时年纪小,但是,那么多抗日志士为了革命理想,不惧严刑拷打,始终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对他们深深敬佩和感谢。”
2007年,翟林玉主动请愿,筹集善款对旧址进行维修。2008年2月,澄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郑陆镇启动澄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修缮工作,在不改变文物原状、保留文物建筑形态基础上整治周边环境,深度挖掘文化历史资料,让革命精神薪火相传。
近年来,郑陆镇以昂扬的姿态,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美丽答卷。镇党委书记杨康成表示,通过“科技创新”和“产城融合”双轮驱动,全镇构建了“一首位+三支柱”产业体系,把省级高新区打造成天宁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按照“基在农业”思路,构建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结构,打造“焦溪翠冠梨”“黄天荡清水蟹”“焦溪二花脸猪”等知名特色农业品牌,鼓了乡亲们的“腰包”,让合作社尝到了品牌效益的甜头。
同时,郑陆镇近年来主动借力,依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古镇古村打造,向“花园镇”转型。一方面,依托以舜帝和季子为代表的圣贤文化、以寺墩遗址为载体的良渚文化、以焦溪古镇为核心的建筑文化、以大运河为纽带的名人文化资源,做好“存古、复古、创古”文章,依托澄西抗日根据地旧址等红色资源,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延续“千年古镇、圣贤故里”的红色基因。另一方面,深化拓展村企联建,建设常州市首个新型“产业乡村”舜山文旅小镇,以“乡村美好生活集群”为总定位,探索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郑陆实践,续写查家湾美丽乡村“后半篇文章”。
“十四五”期间,郑陆镇将继续大力发展强村富民产业,促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联、三产接前端,建设高品质的“都市后花园”。
宋婧 董逸
- 即时新闻
- 2021-10-28 16:22:48
- 即时新闻
- 2021-10-28 16:19:35
- 即时新闻
- 2021-10-28 16:17:31
- 即时新闻
- 2021-10-27 15:53:07
- 即时新闻
- 2021-10-27 15: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