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既是对“十四五”时期发展成就的接续传承,更是面向未来的战略擘画。如今,蓝图已绘就,目标已明确,当务之急在于广大党员干部如何以“绣花功”般的精细与韧劲,将全会精神转化为生动实践,以高水平“抓落实”推动宏伟蓝图落地生根。
抓落实首先要当好“解读者”,在精准对标中找准方向。“十五五”规划是立足全局的战略擘画,涵盖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民生保障等多重任务,若仅停留在表面解读,落实便会偏离靶心。党员干部需沉下心吃透规划要义,推进措施需“针脚细密”,如不断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紧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领域,把宏观部署拆解为符合本地实际的具体目标,既不搞“上下一般粗”,也杜绝“偏离主线另起灶”,让每一项举措都精准对接规划要求。
落实的核心是做好“施工者”,在实干担当中破解难题。规划明确的发展任务,从来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完成的。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到建设“好房子”满足民生需求,从深化改革攻坚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每一项都需要党员干部拿出“钉钉子”精神。要力戒“文来文往”的虚耗,打破“坐等上级部署”的惰性,主动深入一线摸实情、出实招——就像基层党组织通过“党员找组织、组织找党员、党员找党员”的“三找”行动凝聚力量,把组织优势转化为落实效能。黄大发开凿“生命渠”、邹碧华勇闯司法深水区等案例启示我们:韧性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魄力,如此,才能让规划中的“民生清单”更好变成群众手中的“幸福账单”。
过硬作风是落实的“守护者”,文风转变彰显担当成色。落实不力往往与作风虚浮相伴,诸如“原则上可行”的模糊表述、“待研究推进”的敷衍回应,只会让政策落空。党员干部必须以“短实新”文风推动作风转变,把文件中的“大方向”细化为“时间表”“责任状”,将“要怎么办”转化为“马上就办”,用“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的闭环落实,让全会精神真正渗透到发展的每一个神经末梢。
“十五五”征程已然开启,时间不等人,机遇不等人。党员干部要以实干为笔、担当为墨,才能在时代的经纬线上绣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民心锦绣”,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崭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