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精,快放了我爷爷!”这句熟悉的呐喊是否瞬间把你拉回童年?那七个本领高强、团结一心的葫芦兄弟,曾是多少人的英雄梦。
你知道吗?在宿迁市宿豫区来龙镇玉皇村,葫芦娃的故事有了“续集”!一群勤劳智慧的村干部和村民让“葫芦”真正结出了“致富果”——葫芦烙画!
今天,我们就带领大家一起去看看现实版的“葫芦兄弟”,如何各显神通,以火为墨,“烙”笔生花,“烙”活乡村经济,谱写新时代的“葫芦传奇”!
漫步玉皇村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和党群服务中心的大院,随处可见形态各异的葫芦沐浴阳光,葫芦藤架上坠满了大小不一的葫芦,这些承载着吉祥寓意的“宝葫芦”,如今成了村民捧在手心里的“金疙瘩”。
在玉皇村党群服务中心二楼烙画室,驻村第一书记顾秀国正带着几名年轻人,聚精会神地在葫芦上烙画。只见他手持电烙笔,手腕灵活翻转,线条在葫芦表面蜿蜒舒展,不一会,一朵栩栩如生的牡丹便跃然“葫”上。其他人也都专注地盯着手里的葫芦,细致地烙画。这些正在烙画的年轻人都是玉皇村的村干部,平均年龄不到30岁,大家学习烙画的时间不长,但都能够独立作画、烙画。
玉皇村第一书记顾秀国说:“村里没有年轻人,老年人没时间学,我们就先让村干部学,让他们的手艺影响周边老百姓。目前,学习烙画的有十几个人了,都是不定时来学,包括村干部、老师、村民,老师学烙画主要用于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延时课上传授非遗技艺。”
在玉皇村的一片葫芦园里,玉皇村党委副书记吴丹阳正穿梭在葫芦藤下,仔细挑选采摘成熟的葫芦。他说,这段时间,摘葫芦、晾葫芦、葫芦烙画、直播卖货是他们村干部工作之余的日常。
直播室内摆满了大大小小上千只葫芦烙画工艺品,这些烙画栩栩如生,既有磅礴的山水、腾飞的巨龙,又有花鸟虫鱼、飞禽走兽,方寸间见大千世界。每个葫芦烙画都有不同的寓意,如招财进宝、福禄双全、步步高升、一帆风顺、事事如意等。
吴丹阳说:“我们目前主要是内销,跟企业、宿迁市博物馆等合作,他们定期采购我们的作品。现在电商风起,我们也在摸索自己的特色,成立了电商直播间,尝试通过网络直播销售。主要把技艺学会并传承下去,再带动身边的村民,让大家共同来学,增加附加值,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
玉皇村产业薄弱,村集体收入一直处于落后水平。2024年7月,顾秀国作为市派第一书记来到这里。初到玉皇村,顾秀国就对村里进行了一次实地调研,村里交通不便,既无工业项目,也无特色农业,想要实现乡村振兴,只有另辟蹊径。由于顾秀国是烙画非遗传承人,他就萌发了教授当地村民学习烙画实现乡村振兴的想法。因为葫芦的谐音为“福禄”,一直被视为民间的吉祥物,如果能在葫芦上烙画,应该会有销路。很快,顾秀国就在玉皇村党群服务中心建起了烙画工作室,由于烙画工艺比较精细,想要说服村民学习烙画有一定的难度。村里的年轻干部比较多,他决定先从带动村干部烙画开始。一拍即合,村干部陆续加入到学习烙画技艺的队伍中来。
吴丹阳说:“我们村干部都是年轻人,确实想带动村民发展,实实在在做点事。所以我们一边学习葫芦种植,一边学习葫芦烙画,毕竟葫芦加工后的市场价值比较高。我们得先自己学会,才能影响身边的人,再教给老百姓。一开始接触烙画时,我们都很好奇,但一点也不懂。后来在顾书记的悉心指导下,我们利用工作之余学习烙画技艺。刚开始真的很难,不过跟着学下来,慢慢掌握了技巧,比如怎么根据葫芦的器型设计,怎么用专业的烙画笔,通过控制烙画的深浅层次,画出想要的图案。最后再根据不同的构图方式,呈现出不一样的画面效果。”
为了节约葫芦烙画的成本,顾秀国迅速和村干部开会讨论,经过对当地土壤分析后,认为非常适合种植葫芦。2025年初,村支两委召集了村干部、村民代表40余人到被誉为“中国葫芦第一村”的山东省聊城市堂邑镇路庄村考察学习,从那里引进了葫芦苗,并邀请了市农科院技术员进行技术指导,由于葫芦不适合大面积种植,村里盘活了闲置零散的小地块,动员40余户村民利用房前屋后,试种起了20多亩葫芦。一试即成,玉皇村的葫芦迎来了大丰收。
葫芦成熟后,先进行采摘、打皮,随后进入10至20天的晾晒环节。晾晒完成后,根据不同烙画题材挑选合适的葫芦,进行修剪、打磨等初加工,然后再开展烙画创作。玉皇村党委以市场价将村民手里的葫芦买回,用作葫芦烙画。今年以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已经完成了1000余个葫芦烙画,销售了500余个,大概收入10万元。
顾秀国说:“我作为第一书记,以村经济发展为主,让老百姓致富,这是我的职责。今年种植葫芦影响了不少老百姓,还有周边的村来我们这边考察,也想种植葫芦。我们打算在种植品种上进行调整,后续以中号葫芦为主要培育品种,以适配烙画加工需求;大葫芦和小葫芦则作为景观种植。种植出来的葫芦是为了销售,今年葫芦丰收达到了我们预期目标,我们总结了很多经验。根据今年经验,明年老百姓的收入要增加三分之一。”
玉皇村村民王守龙是第一批参与种植葫芦的村民,他将自家门前4分地种上了葫芦,通过认真地管理,今年他的葫芦获得了丰收,全部卖给村里,获得了6000多元的收入。
王守龙说:“我跟村里去山东学习,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家家户户都挂着葫芦,很喜人。回来后,决定种,看人家收入那么高,为什么不种,他们1亩地收入2万块钱。明年我还打算扩种,门口还有3分地,全部种上。我以后还想学烙画,增加收入。”
来龙镇玉皇村党委书记刘超说:“今年,我们村里种植葫芦面积26.2亩,这个数字是我们村干部用尺子量的。今年葫芦从长势和收成上来看还是不错的,预计为村里增收能达到20万元。老百姓采摘下来的葫芦卖到我们村里,种葫芦亩产收入达到1万元,老百姓积极性非常高。明年,我们想继续扩大种植面积,达到50亩。”
从神话传说里的“降妖英雄”到乡村振兴路上的“致富法宝”,葫芦在玉皇村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与价值,一烙一烫间,烙下的是精美图案,更是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勤劳致富的决心。
来龙镇玉皇村的致富经不仅仅是“葫芦娃”的故事新编,更是玉皇村干部群众用智慧和汗水,书写出热气腾腾的乡村奋斗史。小葫芦,大产业,玉皇村村民的与葫芦续写的故事,就如同着电烙铁,热情似火,不仅“烙”出了文化,也“画”出了幸福路,点亮了新生活。(汪文 李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