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青春华章 | 假日文旅消费市场热力十足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引客来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位于江苏句容的赤山湖景区迎来了旅游消费热潮。赤山湖灌溉工程近日成功入选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江苏省今年唯一入选的水利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



在赤山湖湿地公园环湖小道上,不少游客选择骑乘亲子自行车或四轮观光车,悠闲地穿梭于湖畔小径,一边欣赏湿地风光,一边了解灌溉工程的历史与文化。

游客季云飞带着孩子约上好友慕名而来。他表示:“趁着国庆期间,带着孩子们和亲朋好友们到赤山湖湿地公园亲近美妙的大自然,顺便了解灌溉工程,增长一下见识。”



赤山湖坐落于句容市南部、秦淮河流域上游,自古以来便享有“秦淮水柜”的美誉。目前,赤山湖承担着上游527平方公里来水的调蓄重任,对下游738平方公里土地、170多万人口的防洪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赤山湖的上游是丘陵高岗,宛如大地的脊梁,而湖周和下游则是低洼圩区,仿佛大地的凹陷。古代先民巧妙地利用自然地形,独创了“圩区筑湖,丘陵区建坝”的综合治理理念,设计了“双重蓄水,双向进水”的独特工程结构。这一创新举措有效解决了丘陵地区与低洼地区的水利需求矛盾,形成了兼顾灌溉、防洪和航运的高低乡综合治理体系。

河海大学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代小平介绍:“虽然每个时代用的材料和工程技术都不一样,但是规划、治水的思想都是一致的。上游丘陵岗区一开始是建的土坝来挡水,后来建的是石坝,再到后来我们建水库,都是一个同样的思路,就是把洪水尽可能多地滞蓄在上游,同时起到一个灌溉的作用。这种规划思路,从1000多年前到现在一直是延续的,这是它非常了不起的地方。”



赤山湖畔至今保存着江苏最早的水文观测设施——磐石水则,见证着宋代以前先民“春夏七尺、秋冬四尺”的科学用水规范。配套的“湖条”管理制度更显超前:设立专职“湖长”进行管理,制定围垦红线,创新“传食田”保障维护经费,甚至建立“游街连坐”的问责机制。这些记载在史书上的规章,与今天“河长制”“生态红线”等现代治理理念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句容市博物馆馆长翟忠华告诉记者:“最早在唐代晚期的时候,在赤山湖就树立了一个水则碑,比如说水到5尺之内不准围垦,就是不准你去开垦种田,这应该是我们苏南地区最早的一块官方制定圩区的一种水位保持的规则。实际上含有现在的环保、水位水土保持的一种理念在里面。”



如今,赤山湖灌区有茅山水库南、北干渠、二圣水库南等骨干灌溉渠道79条,总长289.7公里,灌溉面积达19.1万亩;建成了赤山湖灌溉工程展示馆,创成了赤山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作为南京周边最大的候鸟栖息地,赤山湖每年吸引超过200多种鸟类栖居,被誉为江苏省的生物百科湿地公园。

职业摄影师范明表示:“赤山湖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区域,所以我们也经常来观测,每年都有新发现。因为这个地方有山有水有沼泽、有宽阔的湖面,生物多样性很好。”



2024年,句容市以世界灌溉遗产申报工作为契机,积极开展相关文物征集、工程遗存调查、复原六朝以来灌排体系等工作。目前,在13项赤山湖灌溉工程遗产中,有8项仍在发挥原有功能。

9月10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6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入选其中。它不仅是一座水利工程,更是一部活的历史书,记载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在未来的日子里,赤山湖将继续书写属于它的传奇,让这千年治水的故事,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流传。


记者 |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孙昕 
供片台 | 句容台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