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青春华章丨情寄清辉 千年共此月

秋风渐起,桂香满城。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如约而至,我们对一轮圆月的期待也达到顶峰。

中秋佳节,当圆月照彻寰宇,它便不再是孤悬的天体,而是浸满人类情感与文化的符号。盈亏变幻间,它见证着时间的流逝、探索的勇气、人间的牵挂和梦想的挣扎,每一次抬头仰望,都能勾起我们的无限遐思。

明月如镜,照见人生的须臾与时间的永恒。

每一年的中秋节,是承载记忆的容器,也是时光的标记——我们从问出“月亮为什么追着人跑”的孩子,长成了要回答孩子追问的大人;小时候习惯的五仁月饼,已经演变出千奇百怪的新口味;不再年轻的父母,今年又添了些许白发和皱纹……佳节欢聚的温馨里,夹杂着一声时光易逝的叹息。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月亮,是时间的镜子,映照出人生的须臾与时间的永恒。任凭朝代更迭、草木荣枯,月亮始终高悬天际,不动声色地俯瞰人间。它照亮过李白把酒问月的孤影,轻拂过杜甫望月思乡的窗棂,聆听过张若虚春江旁的感慨,见证过苏轼含着醉意的挥笔。如今,同一片清辉洒落,与月对望的那一刻,我们深知生命的渺小与短暂,亦与千百年前的古人产生共情,读懂那些以月之名道出的万千情思。

明月如尺,丈量着人类从仰望到抵达的脚步。

作为地球的近邻,月亮既是人类投射情感的载体,也是人类崇拜和敬畏的对象。从屈原“日月安属?列星安陈?”的发问,到李白“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言,再到刘克庄“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的幻想,无不诉说着古人对月亮的好奇和向往。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更是经久流传,诠释着古人对于自然现象的朴素理解。

如今,航天科技的进步,让人类对月亮不再止于仰望,而是可以触碰——“嫦娥”系列探测器成功落月并带回月壤,“玉兔二号”在月背留下人类探测器第一道印迹,“鹊桥”中继星在地月之间架起通信桥梁。我们知道月亮上没有广寒宫,没有嫦娥和桂树,只有寂静荒凉的环形山。月亮虽然褪去神秘色彩,人类却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梦想接力。这轮明月,将继续照亮人类探索宇宙的漫漫征途。

明月如信,诉说着人们对团圆不变的祈盼。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秋分祭月习俗,由于天上的圆月呼应着人们对于家人团圆、人生美满的期盼,于是中秋节在祭月、庆丰收的基础上,渐渐追加了“团圆”的主题,中秋节成了“团圆节”。

中秋夜,家人围坐一堂,赏月追月、吃月饼、饮桂花茶,此情此景是古人“花在杯中,月在杯中”风雅逸趣的延续,也是繁忙的现代生活中难得的仪式感。当奔波的劳累被家人的笑脸治愈,当孩童的欢闹点亮长辈孤独的晚年,当工作学业的压力被轻轻卸下,我们找回久违的宁静与幸福。即便无法实现物理空间的团聚,分割两地的爱人、远在天涯的游子,也能在望向同一轮明月时感到慰藉。因为,我们懂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深情,也明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里藏着的思念。此刻,小小的月亮,盛放着人间最柔软的心事。

明月如梦,鼓舞着每一次遵从内心的奔赴。

月亮悬于黑暗,却为夜行人送去光明,像极了指引我们人生方向的理想目标。

年少时,我们曾许愿,要去远方看世界、要有一番成就、要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长大后却被现实“捆住”手脚,慢慢失去锋芒。是俯身拾取“六便士”,还是追寻心中的“月亮”?许多人陷入现实和梦想的拉扯中。而在一个充满变化、追求速成的时代,成功的定义被不断窄化,以至于有人哀叹:“月亮与六便士,两样我都没有。”

皎皎月光洒落肩上,似是一种温柔的提醒:无论何种境遇,别忘了初心所在;如果不能两全,不如选择坦然。或许,总有一些理想无法被世俗的标准衡量,追梦的过程本就不是坦途;或许,平凡地活着并不意味着生命的荒芜,每一个人都可以为热爱留出一席之地,让精神有处可栖。就像远赴沙漠小城且末支教,用无悔青春托举孩子们未来的保定学院毕业生;就像白天打工晚上练球,在绿茵场上永远选择“再坚持一下”的苏超球员。

中秋之月,跨越时空,连接古今,带来悠远的思索。若是天公作美,请将清风明月揽入怀中;若是彩云遮月,请将期待留予明天。愿你我在人生路上,心向明月,渐得圆满。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