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省挑大梁,县域经济看昆山。
清晨7点,赶着上班的人潮是台企沪士电子的一道风景。近五年,该公司制造服务科副理崔爱文见证着企业智改数转,也别有感触:“虽说提升了生产自动化,但员工并没有少,因为我们在扩产!”
举目西望,十公里外,一座235.6米高的电梯测试塔高高耸立,外资巨头通力集团在当地布局的制造中心坐落于此,日均生产电梯约300台。
移步我国OLED领军企业维信诺,黑科技接二连三,正在把诸多“想不到”变为可触可感。
最新全国百强县榜单显示,江苏昆山连续21年登顶。山不在高,有“龙”则灵。诚如斯言:昆山的山屈指可数,最高的玉峰山海拔只有80米,而“龙”说的则是一众龙头企业,一个链主牵引一个集群,成为昆山经济的蓬勃动力。
台企龙头“用脚投票”
一个县级市既有国家级开发区,又有国家级高新区,这在全国屈指可数。早在1992年,昆山开发区升格“国字头”,沪士电子同年进驻,成为当地首个投资超3000万美元的台资项目。
“那时候,台湾同行说我们来昆山是一场豪赌。”沪士电子副总经理李明贵记得,1993年他刚到昆山时,全市只有一条柏油马路,出行还靠人力三轮车,“但看到这里的人精气神足,大家做事情都很拼。”
起步阶段难在供应链,“一开始连螺丝都要进口”。好在昆山“缺什么,招什么”,产业配套能力迅速跟上。李明贵说,到2010年公司挂牌上市,过去讲他们豪赌的同行已经改口说“你们赌赢了”。
如今,沪士电子迁入昆山高新区的新厂十年余,去年实现营收133亿元。在李明贵看来,昆山“搬不走的产业链”,稳定的产业工人和人才链支撑,给他们吃了定心丸。
老员工崔爱文从河南老家到沪士电子工作已有26年,从流水线工人一步步走上管理岗位。公司员工上万人,像她这样干满十年的就有4000多位。
员工信赖企业,企业看好地方,在这里形成了良性循环。
沪士电子去年启动算力网络印制电路板扩建项目,今年6月又投资43亿元布局人工智能芯片高端印制线路板。同月,智能手机线路板基材龙头供应商台光电子AI高性能覆铜板项目签约,总投资3亿美元,这已是其第6次在昆山加码投资。
昆山从“拆笔记本电脑”招商筑起台资高地,台企亦通过一次次重仓昆山投下发展的“信任票”。2025年1—7月,昆山新批台资项目90个,同比增长7.1%;截至7月底,全市累计批准台资项目6180个,其中增资项目2761个。
外资巨头“青眼有加”
作为昆山高新区的“显眼包”,顺着电梯测试塔的方向,很容易找到通力昆山工业园。
今年是通力集团到昆山发展的第29个年头。走在花园式工厂,通力电梯大中华区供应线运营及战略执行总监王大志谈及近5年来的发展,总结一个突出的关键词就是“绿色化”。
搭乘电梯测试塔行至20层,厂区全貌尽收眼底,灰蓝色的光伏屋顶格外醒目。“屋顶光伏发电提供了近三成电力,加上外购的绿色电力,目前我们园区实现了100%绿电供应。”王大志说。
乘梯下楼时,轿厢屏幕上闪烁的一行数字,定格在了9376.60kwh。“电梯下行时利用势能发电,这是这部电梯今年3月以来累计产生的再生电能。”王大志指着屏幕说,“电梯搭载的能量反馈系统,现在是我们全系产品的标配。”
2023年,通力昆山工业园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今年6月,通力电梯又摘下行业首张国家级绿色电梯评估证书。“从项目审批、建厂投产到一系列行业荣誉的认证,昆山都提供了高效务实的服务。”通力电梯大中华区供应线高级副总裁Antti Paavola说,通力当初选择昆山是一项富于远见的决定。
以用户思维重塑政府角色,昆山倾力打造“昆如意”营商环境服务品牌,连续7年出台172条优化营商环境创新举措。
“我们既做‘红娘’又当‘保姆’,保姆式挂钩服务机制更新到了2.0版本。”昆山高新区招商局副局长王庆打开手机向记者展示企业保姆服务数字化管理平台,“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原则上一周内限时办结”。
两年前,通力成为国内首个发运量达150万台的电梯企业,这部对企业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梯,安装在苏州地铁11号线昆山段;两个月前,昆山首批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老旧电梯更新项目完成交付,通力电梯完成了其中96%的份额。这些都是外企与城市双向奔赴的现实注脚。
以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吸引国际资本,昆山正在加快推动“产业聚拢资本”向“资本助推产业”转型。昆山“咖都”之名鹊起便是例证:包括美国星巴克、越南中原咖啡、日本三井物产在内的30余家咖啡头部企业竞相来投,昆山囊括了全国60%的咖啡生豆进口量和60%的生豆烘焙量。
截至目前,昆山已集聚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个外资项目。“十四五”以来,当地累计完成实际使用外资超50亿美元,新增21家省级的外资总部和功能性机构,累计达68家,数量占到江苏的16%和苏州的30%。
科创沃土孕育“大牛”
相较于远道而来的台资和外企,维信诺孵化于清华大学,一出生就瞄准前沿科技,在昆山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之路。
2005年,当维信诺的创始团队筹谋OLED项目落地时,正值液晶显示技术大行其道,OLED知者尚少。“第一次来昆山,不需要科普什么是OLED,当地领导就能够与我们进行专业的沟通交流,这一点非常打动人。”维信诺董事长张德强说。
得益于昆山营造的科创温床,维信诺在产业化上快速进阶:2008年,建成我国大陆第一条OLED大规模生产线;2010年,建成AMOLED中试线;2018年,建成第6代全柔AMOLED生产线,一举撕开国外企业对屏幕面板的垄断。
见到维信诺创新研究院院长朱修剑时,他和研发团队刚结束一场有关第四代OLED器件结构技术的讨论。
“如果说显示屏是智能设备的眼睛,器件材料就相当于视网膜。柔性屏薄如蝉翼,可卷曲弯折,甚至滑移拉伸,材料尤为重要。”朱修剑拿起身旁的粉末状有机材料介绍,它们经过蒸镀工艺可蒸制出三色有机发光层,这是OLED生产流程中的关键一步。
不久前,在被誉为全球显示界“奥斯卡”的SID国际显示周上,维信诺的这项技术一亮相就备受关注。“相较于传统磷光器件,它的效率更高。”朱修剑展示着对比数据:功耗至少降低12%,寿命提升15%。
这,也是协同创新的结果。昆山背靠江苏,毗邻上海,科创资源得天独厚。维信诺依托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蒸镀OLED显示创新平台,联合东南大学、上海大学等长三角区域高校,攻克了蒸镀OLED关键共性技术。
创新无止境。今年4月,维信诺与昆山签约共建全球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项目投资50亿元。不止维信诺,产创融合在昆山形成了独特的“清华现象”:400余位清华校友在此创新创业,具有“清华基因”的高成长企业多达187家。
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和昆山智造两个“八大工程”,着力构建“2+3+3”新兴产业体系,龙头企业在昆山成云集之势。数据显示,当地拥有千亿级企业2家、百亿级企业12家、十亿级企业133家、亿元级企业1096家;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企业3345家,专精特新企业1097家。一支龙头链群共舞、实力潜力兼具的企业梯队,夯实了昆山争做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探索者、引领者的底气。
“龙头”何以聚昆山?昆山用产业链条的深厚韧性、持续滋养的营商沃土、产创融合的澎湃活力给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