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王冰
近日,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采风活动在江苏启动。从奔腾的长江到蜿蜒的淮河,从浩渺的太湖到壮阔的黄海,作为唯一同时拥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江苏的水文化如奔流不息的江河,既承载着“因势利导、安澜惠民”的古老智慧,更在当代青年的躬身实践中,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勇气、创新突破的底气、服务民生的热忱,成为激励青年实干奋进的鲜活养分。
水文化里的“坚韧基因”,是青年直面挑战的精神脊梁。“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这是大禹治水留给后人最珍贵的品格,如今正被新一代青年续写。在江中绿岛新济洲,南京长江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的青年科研人员守护着江中绿洲的生命,让新济洲成为长江下游的生态要塞;在扬州江都水利枢纽,青年技术员团队为完成省内首台宽扬程变频混流泵改造项目,在寒冬腊月钻进狭小机组空间精准测量,将轴承箱底座调平精度控制在0.01毫米,让新机组调水效率提升30%。这份“敢啃硬骨头”的坚韧,正是水文化赋予青年的底气。
水文化里的“创新智慧”,是青年赋能发展的破局密钥。从都江堰“乘势利导、无坝引水”的生态智慧,到如今“数字孪生流域”的科技革新,水文化从来不是僵化的历史,而是随时代生长的创新源泉。河海大学青年科研团队追随前辈的科研足迹,将古老治水智慧与现代科技结合,近5年深耕“智慧水利”“生态调度”等前沿领域,参与的3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中,多项成果已落地应用。在淮安大运河水上立交,青年工程师们搭建的智能调度平台,让长江水与淮河水实现“碧水各行其道”的精准管控,年通航能力提升20%。不仅如此,面对中小学生,用VR技术还原枢纽建设场景,用互动模型演示“水往高处流”的水利原理,让水文化从“书本里的文字”变成“看得见的知识”,正是青年对水文化创新传承的生动实践。
水文化里的“为民底色”,是青年扎根基层的初心坐标。“治水为民”,这四个字贯穿了中国水文化的始终: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让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当代水利人守护江河安澜,让亿万百姓喝上“放心水”。这份“水润民生”的情怀,如今正被青年接力传递。在南京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志愿者们组成的实践队开展“长江生态护航”行动,将“专业术语”转化为村民易懂的保护指南,推动生态措施落地见效。在苏州太湖畔的村落里,实践团成员们既排查老旧灌溉渠的渗漏隐患,又挨家挨户开展节水科普,用脚步丈量着“水利为民”的距离,让水文化的温度真正传到百姓心坎上。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青年甘奉献而有为。当千年水脉与青春力量相遇,碰撞出的不仅是文化传承的火花,更是实干兴邦的动能。新时代的青年,正从水文化中汲取坚韧、创新与奉献的力量,把“治水精神”融入攻坚克难的每一步,把“为民初心”写进服务群众的每一件事。相信当更多青年与水文化同行,定能在祖国大地上书写出更厚重、更精彩的青春华章,让千年水韵始终涌动着生生不息的奋斗力量。(王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