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新华时论|答好“舍”与“得”的生态考卷

“盐城为保护候鸟栖息地,主动放弃百万亩滩涂围垦计划,转而将沿海湿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并加以保护,这一转变非常‘了不得’。”在日前举行的2025全球滨海论坛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海洋学家苏纪兰对盐城舍一片围垦之利、得万顷候鸟栖居的生态保护实践赞不绝口。这份“舍”与“得”的生态答卷背后,是对生态价值的深刻认知,更是发展理念的根本转变。

曾几何时,“围垦造田”“填海建厂”是不少沿海地区的发展“标配”。围垦滩涂,通常能直接带动养殖、地产等收益,这对于急于提升经济指标的城市而言,无疑是块诱人的“肥肉”。但盐城清醒看到,沿海这片滩涂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咽喉要道”,一旦围垦,潮汐循环被切断,盐蒿、芦苇等植被消亡,丹顶鹤、勺嘴鹬等珍稀鸟类将失去“生命驿站”,生态链断裂的代价远超短期收益。这种“算大账、算长远账”的认知,“舍”的是立竿见影的经济数字,“得”的是不可再生的生态资本。

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不是发展的“减法”,而是高质量发展的“乘法”。“舍”弃百万亩滩涂围垦计划,让盐城黄海滩涂湿地成为全球滨海湿地保护的标杆,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到湿地打卡,去年全市接待游客超6500万人次,增长30%以上,增幅全省最高;湿地碳汇功能逐步凸显,盐沼碳汇量年增超1.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持续提升;更重要的是,“湿地之城”的品牌效应吸引了新能源、生态科技等绿色产业落地,去年盐城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增速达22%。这组数据恰恰印证,“得”的不仅是候鸟归来的生态图景,更是产业升级的转型动能;不仅是当下的环境改善,更是子孙后代的发展空间。事实证明,生态保护从来不是发展的负担,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内核。

放眼江苏,盐城的“取舍之道”正在成为各地践行生态文明的共同遵循。从东海县舍弃石梁河水库大量采砂和无序网箱养殖,到溧阳市对天目湖周边青虾养殖实施有序退出;从泰州市姜堰区搬迁溱湖沿湖及上游26家污染企业和畜禽养殖场,到南通五山地区滨江片区关闭污染企业……这些实践虽场景各异,都贯穿着同一种价值逻辑,当发展与生态发生冲突时,始终让生态优先;当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博弈时,坚决向长远利益倾斜。

从盐城湿地的候鸟翔集,到全省生态版图的绿意蔓延,新时代的“取舍之道”正重塑着江苏的发展底色。“舍”的勇气,源于对生态规律的敬畏;“得”的底气,来自对绿色发展的自信。当更多地方把生态保护的“潜绩”当作“显绩”,把子孙后代的“长远利”当作“眼前责”,“舍”与“得”的辩证法就会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图景就会愈发清晰。

答好“舍”与“得”的生态考卷,考验着决策者的政绩观,也丈量着每个人的生态观。当我们日常生活中节约一度电、少用一个塑料袋,其实也是在参与这场“取舍”,“舍”的是片刻便利,“得”的是共同家园。从政府到企业,从社会到个人,每个人都是答卷人,每一次正确的“取舍”,都是在为生态文明的时代考卷写下生动注脚。

(孟亚生)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