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那些曾经“靠江吃江”的捕鱼人,如今告别了风浪。退捕之后,曾经的渔民生活里迎来哪些变化和转型?9月25日和26日,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采风活动先后来到南通、扬州,探访昔日渔家人“上岸”之后如何织就新生活。
手握梳板,指捏梭子,77岁的张祖发动作如行云流水,尼龙绳在指间轻盈穿梭。不一会儿,一只精巧耐用的网兜悄然成型。张祖发经常会将这些亲手制作的网兜赠送给街坊邻居,还会为社区内的所有晾衣杆“穿上”定制的“渔网”,让大家可以把衣架更为牢固地挂在一个个网眼里。
“退捕后,织网的手艺总不能闲废了。国家对我们渔民好,让我们从渔船搬到了楼房里生活,我们当然要发挥余热,以实际行动为社区多做好事。”张祖发说,2020年起,他还在小区发起成立“红帆志愿护江队”,号召身边退捕渔民加入,共同宣传禁渔、清理江岸垃圾。
张祖发居住的南通市崇川区天生港镇街道通燧社区三八新村,距离长江干流仅六七百米。这个建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小区,共有30幢楼房、895户居民,六成以上居民曾以打渔为生。2020年元旦,长江南通段全面禁捕,职业渔民告别渔船上岸、走向新生活。为帮助渔民尽快适应“上岸”生活,社区以渔民党员为骨干成员,打造了退捕渔民党群法治文化带、渔文化体验点、渔民支部课堂,一个个别具特色的“渔”文化站成了周边居民的网红打卡点,也让“渔”记忆成为连接新旧生活的纽带。
不止张祖发,许多渔民也在岸上绽放新光彩。年近六旬的朱美兰,曾是南通第一批“上岸”的“船老大”,退休后组建了“渔娘旗袍队”,屡次在比赛中获奖,成了社区明星。徐金发出身三代渔家,退捕后考入当地居委会,成为一名社工,为大家排忧解难。宋银才、蔡勇华等则穿上制服,成为小区保安……整个社区迎来一场温暖的“集体新生”。
而在扬州市邗江区方巷镇沿湖村,渔民转型之路则演绎出另一种精彩。
沿湖村地处邵伯湖西畔,是全区唯一从事渔业生产的专业渔业行政村。2016至2020年间,全村累计退出1.29万亩水产养殖、257户湖区捕捞,320户渔民全部入住“新渔小区”,彻底告别“以船为家”的历史。上岸后的渔民立足渔文化底蕴和生态优势,通过举办渔民文化美食节、开起渔家民宿、主题餐厅和咖啡店等,发展特色旅游业,完成从“渔花子村”向“国家级最美渔村”“中国美丽休闲村”“江苏最美乡村”的华丽转变。
“我们立足自身独特的年蒸、祭祀、说唱、婚嫁、杀围等渔家习俗,大力开发特色文旅项目,积极举办‘邵伯湖渔文化美食节’‘开捕节’‘杀围节’‘中华垂钓大赛’‘渔民春晚’等活动,逐步形成了一条集餐饮、住宿、交通、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渔家特色旅游产业链,吸引了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沿湖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德宝介绍,2024年,沿湖村接待游客30万人次,旅游产值突破32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3.83万元。
国庆、中秋双节临近,沿湖村早已备好“渔家盛宴”。游客不仅能观看一年一度的渔家祭祀活动表演,还能品尝地道船菜、体验渔趣活动。今年,该村的渔娘们新创推出的无花果月饼清甜软糯,既延续传统,又添新意,成为这个秋天最暖心的“渔味”惊喜。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陆威 华苏杰